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教案(經典)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探究使學生知道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能力目標:通過實際操作發(fā)展學生觀察和辨認不同材料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發(fā)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
教學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2、教學難點:用適當?shù)脑~語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生活中常用的物品
1、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有哪些?它是由什么東西做的?(板書學生說到的幾種材料)
這些能被我們做成物品的東西我們把它叫做材料(板書:課題)
2、出示單一材料做成的物品——尺子:認識嗎?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板書:塑料)
3、出示幾種材料做成的物品——眼鏡:認識嗎?它是由什材料東西做成的?還有嗎?(板書:玻璃、鐵)
4、小結:看來物品可以有一種材料做成的,也可以有幾種材料做成的?
二、我們知道的材料
1、生活中你還見過什么材料。(學生說教師板書、當學生說到物品而不是材料時教師指導)
2、說說有這種材料做成的物品。
三、調查身邊的材料
1、我們身上的物品
在我們身上就有很多物品,它們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我們不妨來調查一下。在調查前請大家先來看幾點提示:你可以找現(xiàn)在身上穿的、佩戴的、身上攜帶的物品。同一物品名稱不要重復。碰到不認識的材料可以用⑴、⑵、⑶……來做一下記號,討論時盡量保持輕聲。
。1)活動開始
。2)匯報交流(學生上臺展示)教師板書學生說到的材料。
師:你能具體指一下這個物品嗎?
師:大家對他們小組的調查還有什么看法嗎?
師:對于這些物品,誰能說說自己的看法。
2、觀察書包里的物品,它們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通過我們調查身上的物品,又發(fā)現(xiàn)了幾種材料,而且我還發(fā)現(xiàn)同學們找材料的這種情趣非常高,接下來我們就來觀察一下書包里的物品,它們又是有什么材料做成的?大家可以把調查記錄在老師發(fā)給的表格中。
(1)活動開始
。2)匯報交流
大家對他們小組有什么不同意見嗎?看來大家都能熟練的找出做成物品的材料,接下來我們在做個游戲。
先聽清楚我的.要求:我在教室里指一件物品,看看你能否說出它是有什么、什么、什么材料做成的,準備好了嗎?
門、窗、椅子、燈……
四、小結
通過剛才的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在我們的周圍有這么都材料、物品可以有一種材料做的,也可以有幾種材料做成的。
1、各種材料的特點
這些材料,你覺得它們有什么特點嗎?比如說,我們穿的衣服為什么要用布來做,而不是用鐵呢?
我這里給大家準備了幾種我們身邊常見的材料,每小組可以選擇其中一種材料進行觀察。小組代表領取材料。
。1)活動開始
(2)匯報交流
小結:你們說的這些特點都是真的嗎?我們將會在接下來的科學課中花大量的時間去研究這些材料的特點,相信同學們通過自己的研究能順利的找到你們想要的答案。
2、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課堂練習
1、觀察并記錄制作周圍物品的材料,請在相應材料下打“√”。
物品名稱使用的材料:塑料紙布金屬木材玻璃
2、通過統(tǒng)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們身邊使用最為廣泛的三種材料。
3、寫出你知道的木材的特性:
4、選擇題
(1)我們身邊的物品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一種B、兩種C、兩種以上
(2)我們吃飯用的碗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紙B、塑料C、金屬
D、木材E、玻璃F、、陶瓷
作業(yè)安排
1、課后將相應的科學活動手冊填寫完整;
2、不同材料給我們生活帶來不同使用價值,寫一篇我們生活周圍與材料有關的隨想。
自我問答
問:在處理一些學生小組合作調查的環(huán)節(jié)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問題?
答:要大膽的放手,不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探究材料的時間和空間上有所局限。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科學課探究活動要有更新的認識,讓學生參與活動、主動參與活動、自主參與活動,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的精神。
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教案2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知道科學這門學科的學習內容和自己平時所經歷的科學過程。
2. 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推理歸納能力。
3. 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是使學生知道科學就是研究事物的規(guī)律的。
2.推理歸納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的是難點
【教學準備】
1. 實驗材料。按課文要求準備。
2. 掛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1.讓學生懂得要進入科學領域必須從自己開始。
2.讓學生對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學會使用測量工具和記錄數(shù)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活動
1.通過插圖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圖片與插圖相結合;口頭與教材相結合。
2.通過演示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簡單易做的小實驗,觀察實驗現(xiàn)象,提問題,不解釋為什么。
3.參考實驗:掛物體吸盤、空氣占據(jù)空間。
4.通過觀察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5.關于電視提問題,可安排小組討論。
注意:讓學生提問題,首先讓學生有問題,其次能夠提出問題,要給出時間、機會。本活動的重點是提出問題的訓練,而不是問題的訓練。
二、體驗活動
1.提現(xiàn)成問題“向兩片紙中間吹氣,猜一猜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2.讓學生自己填寫“我認為”。
3.兩人一組體驗,交換角色體驗。
4.填寫觀察到的現(xiàn)象。
5.填寫我的解釋。
6.交流我的解釋。
三、小結:
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就是我們科學上要解釋清楚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是我們今后要研究的課題。只要我們努力學習積極探索,科學這一門學科將會學得更好,同學們一定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性。
注意:重點是喚起學生的探究興趣,不要糾纏學生答案的對與錯。
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課是《水和空氣》單元的第三課,學生通過前兩課的研究已經認識到液體是會流動的。在本課中學生要對水、洗潔精、油三種液體的流動速度進行比較,加深對流動這個液體基本屬性的認識。液體的流動的快慢速度是受多個因素影響的,比如受力的大小,流過的物體表面的狀況、液體自身的黏度等。本課的公平實驗,主要是讓學生在保持滴流板傾斜度相同(受力大小一致)、液體多少一致、物體表面光滑程度一致的情況下比較,讓學生認識到液體自身的黏度會影響它的流動速度。本節(jié)課只有一個活動,就是通過在滴流板上比賽三種液體流動得快慢,得出結論,內容比較簡單。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大膽好問,但畢竟這類的知識有限,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液體流動速度的知識是零碎的,模糊的,膚淺的,但是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是學好這節(jié)課的基礎。還有三年級學生的探究習慣還不規(guī)范,需要老師在每節(jié)課都要注意培養(yǎng)。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認識到液體都是會流動的,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進行預測并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理解公平實驗,為保證公平,需要保持除變量之外的其他條件相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公開的、民主的討論有利于辨識實驗的準確性,形成良好的科學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用對比實驗進行液體流動速度的比賽。
難點:設計一個控制除變量之外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實驗。
教學反思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覺得以下幾點完成的還是比較好的。
一是教學目標達成比較好,科學概念的建立比較清晰。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對“液體流動有快有慢”、“液體流動快慢是受液體黏度不同影響的”有了比較理性的認識,也基本掌握了“黏度”這個科學詞匯。在具體的探究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和科學分析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借助形象的實驗過程,學生不僅參與比較充分,思維也得以有序地發(fā)展。
二是在追求試驗方法多樣性的同時還兼顧科學競賽的公平性。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理解公平實驗,為保證公平。保持除變量之外其他條件相同。這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而我在課前游戲中就滲透了公平競賽的`思想,所以這堂課在討論實驗公平性的時候,通過學生小組的討論,師生共同的互動,很輕松地就達到了目標。
但是在本節(jié)課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1.對學生的指導不夠。首先是在學生使用滴管時,教師的指導還沒到位。有幾組學生在滴同樣多液體時,滴上一滴他們把握不好,出現(xiàn)了比賽的不公平,導致實驗出現(xiàn)誤差。還有就是提供學生材料時。為了公平,讓學生在玻璃片上進行競賽,有一組學生沒聽仔細,他們還是在塑料尺上來進行實驗的,教師應該強調更清楚點,對學生的關注更全面點。
2.在問題的設計上還有欠缺。當學生在討論設計實驗時,我提出一個問題,怎樣才能讓比賽更公平、公正?其實這個地方還可以加個問題上去,問學生:比賽中需要哪些材料?然后再讓學生去討論。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學生的討論會更有目地些。
3.教師的語言不夠干脆,顯得比較啰嗦。每當學生匯報完自己的想法后,我總喜歡去重復學生的話,這不僅讓費時間,還很容易打斷學生的思路。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努力去改掉這個壞習慣,教學時語言要簡練些。
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知道測量氣溫的方法,能夠用溫度表測出當時某個地方的氣溫。
(2)啦解氣象站測量氣溫的工作原理。
2.知識與技能:
。1)能夠從不同地點測量的溫度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問題。
(2)能夠從親身經歷的活動中體會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和重要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愿意從事收集數(shù)據(jù)工作,樂于研究自己提出的問題。
。2)有重證據(jù)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學準備:
1.空氣溫度計,百葉箱等
三.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1.復習引入。
。ǘ┳灾鲗W習:
1.學會使用溫度表。
。1)觀察溫度表,認識溫度表的各個組成部分。
(2)學會溫度的讀寫。
(3)用溫度表的'模型練習溫度的讀寫。
。4)重點指導零下溫度的讀寫。
2.測量教室里的空氣溫度。
。1)學生測量、記錄教室內的溫度。
(2)比較教室內不同位置的溫度。
。3)學生討論各組測量的結果,引導學生從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問題。
。4)學生匯報各組測得的結果,引導學生從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問題。
3.測量不同地方的溫度。
。1)討論哪些因素會影響測量的數(shù)值,在此基礎上討論本小組測量的方法。
。2)確定測量的地點,并對自己小組的測量結果作出預測。
。3)學生分成小組測量各個不同地方的溫度,并記在P83的活動記錄紙上。
。4)匯報數(shù)據(jù),討論測量結果和預測的結果是否相同及原因。
4.討論測量溫度的規(guī)定和百葉箱的由來。
。1)觀察P41的“一天氣溫變化的記錄圖表”。
。2)思考:從表格中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3)學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引導學生總結數(shù)據(jù)中隱藏的規(guī)律。
。4)討論:怎樣測量氣溫才比較可靠。
(三)課后研究:
指導學生繼續(xù)收集天氣數(shù)據(jù),并且記錄在天氣日歷上。
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教案5
【教學目標】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教學重點】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過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學生表現(xiàn)自我的欲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教學準備】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交流飼養(yǎng)蝸牛的經驗和發(fā)現(xiàn)
二、觀察蝸牛吃食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四、繼續(xù)觀察蝸牛
第四課 蚯蚓
【教學目標】
1、 蚯蚓有其適應環(huán)境的身體結構。
2、 蚯蚓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如對外力刺激的反應、對水的反應。
【教學重點】經歷對蚯蚓的觀察,初步理解動物身體結構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對蚯蚓的細致的觀察,對蚯蚓身體結構的認識。
【教學準備】每組:幾條蚯蚓,一只淺水碟子。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蚯蚓
二、觀察蚯蚓的身體
三、觀察蚯蚓的運動和反應。
四、比較蚯蚓和蝸牛的相同和不同
第五課 螞蟻
【教學目標】
1、 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
2、 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觸礁,胸上長有六只腳。
【教學重點】經歷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的過程,初步體會動物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觀察螞蟻過程中不干擾螞蟻,室外觀察螞蟻的安全性。
【教學準備】
每組:少許面包,少許白糖、和死掉的昆蟲,放大鏡。
教師準備: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志、放大鏡、小盆子、小石塊。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找螞蟻
二、觀察螞蟻
三、交流發(fā)現(xiàn)
第六課 金魚
【教學目標】
1、 魚類有適應水生環(huán)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征。
2、 金魚用鰭游泳,用腮呼吸。
3、 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金魚的生活,了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學難點】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教學準備】每組:2-3條金魚,裝載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許使用色素調制的紅水、少許魚食。
【教學過程】
一、了解魚類的生活環(huán)境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第七課 動物的`共同特點
【教學目標】
動物的個體形態(tài)不同,生活環(huán)境也不同,但是動物具有共同的特點: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會生長發(fā)育,會繁殖后代。
【教學重點】整理已經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共同的除動物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學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證據(jù)支持,學生無證據(jù)信息對整理的干擾。
【教學準備】蝸牛、蚯蚓、螞蟻、金羽的圖片;四種動物議政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討論動物的共同特點。
二、感受生物的多樣性
三、總結生物的共同點
四、討論人與其他動物、植物的共同特點
第1課 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教學目標】
1.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等。
【教學重點】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教學難點】用適當?shù)脑~語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學準備】6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二、觀察描述幾種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
第2課 誰更硬一些
【教學目標】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韌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別的物體破壞它的表面。 【教學重點】比較材料軟硬的方法。
【教學難點】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木頭、紙、金屬和塑料各兩根,鐵、銅、鋁等金屬片各一條,砂紙、玻璃杯、熱水。
【教學過程】
一、比較硬度
二、認識金屬
三、飲料罐的故事
第3課 比較柔韌性
【教學目標】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韌性是指物體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斷的性質。
【教學重點】用簡單測量方法比較材料的柔韌性。
【教學難點】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教學過程】
一、柔韌性的認識
二、比較3種不同材料的柔韌性
三、認識塑料
四、討論了解塑料的循環(huán)使用
第4課 它們吸水嗎
【教學目標】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教學重點】用觀察的方法比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教學準備】
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理較疏松的)各一片;稀釋的紅墨水、滴管。
【教學過程】 一、導課
二、誰更容易吸水
三、紙的觀察
四、介紹造紙術
五、我們來造一張紙
六、課堂小結:
第五課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目標】
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教學重點】
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學難點】
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并具備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質的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金屬塊、木塊和塑料塊各兩種(實心)。
2、水槽1只,裝半水槽水。
【教學過程】
一、導課
二、沉浮實驗
三、認識木頭
第六課 磚和陶瓷
【教學目標】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磚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教學難點】
人工材料在制作過程中的變化及磚和陶瓷的區(qū)別。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
1、磚與陶瓷各一小塊,一枚鐵釘、一杯水、一個滴管。
2、制作磚和陶瓷的兩種黏土各一小份。
【教學過程】
一、導課
二、磚和陶瓷
三、研究磚和陶瓷的性質 四、黏土的變化
五、課堂小結
第七課 給身邊的材料分類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物體可以根據(jù)構成它的材料的性質來描述,也可以根據(jù)這些性質來區(qū)分一組物體或材料。
【教學重點】 通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對材料的認識。
【教學難點】
把物體和材料聯(lián)系起來,會從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體和材料。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資料。
2.教師準備各種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圖片,自制復合紙(在普通紙外面用塑料薄膜覆蓋起來)一份。
【教學過程】
一、給我們生活中的物品分類
二、對所學過的材料按物理性質進行總結歸納
三、材料與環(huán)境
四、進一步了解材料,拓寬視野。
第四單元《水和空氣 》
第一課 水
【教學目標】
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教學重點】用網狀圖展現(xiàn)對水的認識,熟練地運用各種感觀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
【教學難點】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jù)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我們知道的水
二、水在哪個袋中
第二課 水和食用油的比較
【教學目標】
水和油相比,在顏色、氣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教學重點】觀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顏色、氣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具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教學準備】
給每個小組準備:2個塑料杯、1片玻璃、1張蠟光紙、1支筷子、2個試管、2根長木條(可以是長一些的牙簽)1個玻璃杯、1個塑料瓶(礦泉水瓶)、1個水槽。
【教學過程】
一、觀察水和食用油
二、滴液比較
三、比較水和油的輕重
四、借助多種容器,進一步觀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點
五、總結提升
第三課 誰流得更快一些
【教學目標】
液體都會流動,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響。
【教學重點】簡單設計對比實驗,描述并簡單解釋液體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影響。
【教學難點】設計對比實驗,理解公平實驗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教學準備】
給每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潔精、1塊玻璃、3個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張實驗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設計流動比賽
二、實驗、思考
三、液體、固體比較
第四課 比較水的多少
【教學目標】
液體具有一定的體積,液體的體積是可以測量的。
【教學重點】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能較規(guī)范地使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
【教學難點】用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明確用標準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教學準備】
給每組的材料:3個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個玻璃杯、1個量筒、1條紙帶、膠水、記錄紙若干。
【教學過程】
一、比較哪個瓶子水最多
出示三個不同的瓶子,里面裝有不等量的水。請學生猜測,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多,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說明理由。
二、比較水多多少
三、認識并使用量筒
第五課 我們周圍的空氣
【教學目標】
空氣是存在于我們周圍的一種物質,可以被我們感知;空氣和水相比,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
【教學重點】了解空氣確實存在,知道空氣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用實驗證實空氣確實存在,比水輕,也會流動。
【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2個透明塑料袋、2個玻璃杯、1個水槽、1根香、1個打火機、1個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潔精或肥皂水。
【教學過程】
一、我們知道的空氣
二、空氣的存在
三、比較空氣和水
第六課 空氣占據(jù)空間嗎
【教學目標】
空氣占據(jù)空間;空氣占據(jù)空間的多少(體積)是可以變化(被壓縮或被擴張)的。
【教學重點】知道空氣與其他物質一樣,能夠占據(jù)空間,但空氣占據(jù)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認識到空氣是一種物質。
【教學難點】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jù)空間,空氣占據(jù)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并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教學準備】
給每個學生準備:記錄紙一張、維恩圖一張。
【教學過程】
一、空氣占據(jù)空間
二、杯中的紙會濕嗎?
三、空氣占據(jù)空間的變化
第七課 空氣有重量嗎
【教學目標】
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輕。
【教學重點】知道并能設計實驗證明空氣有重量,但很輕
【教學難點】設計多種方法,重復驗證空氣有重量,但很輕。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空氣有重量嗎
二、改進小天平的測量效果
三、天平稱量皮球的重量
四、單元小結
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教案6
教學目標
1、熱愛小動物,樂于去研究它們的生活習性。
2、能用比較的方法,找出貓和兔的相同點,歸納出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征。
3、知道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征:身體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上長毛,胎生,吃奶長大。
4、能認識多種常見的哺乳動物。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兔的生活習性的圖片,活兔或兔的剝制標本。
2、學生準備:課前有目的的觀察兔的生活習性,收集有關兔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觀察兔的身體特點。
教師出示觀察材料,兔或兔的掛圖。
二、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教師將學生的匯報板書到黑板上。
三、比較貓和兔的異同,揭示哺乳動物的概念。
1、將兔的特點和前面一課觀察過的貓比較,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學生分小組討論,并記錄到課本上。
2、研討、匯報。
3、教師小結。
像兔和貓這樣的動物,身體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上長毛,胎生,小動物吃它媽媽的奶長大,叫做哺乳動物。
四、運用概念判斷,認識更多的哺乳動物。
1、學生閱讀課本中的圖,指出課本中的'這些小動物是不是哺乳動物?
2、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屬于哺乳動物?
五、單元小結。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鳥類和哺乳動物,你能說說這兩類動物的主要特征有什么不同嗎?在學生比較回答后,教師小結:我們研究鳥和哺乳動物,主要是從它們的身體特點、生活習性、繁殖方式等方面去研究的。在以后研究別的動物時,也應該從這些方面去研究,并且可以將這些方面特點相似的動物歸為一類。
六、課外拓展。
同學們課后可以選定一種動物,繼續(xù)研究它的生活習必性,并寫一篇研究報告。
教學后記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家養(yǎng)小動物的認識。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3、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能解開一些迷惑,收獲一些知識,發(fā)現(xiàn)一些現(xiàn)象。
教學過程
一、提問引入。
同學們,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我們初步的了解了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特征,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其它的動物,你們覺得他們有哪些比較有趣的地方沒有?有哪些你們還弄不明白的地方沒有?
二、收集問題,整理問題。
1、學生發(fā)言,教師將學生的問題全記在黑板上。
2、整理問題:當堂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將剩下的問題中值得探究的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
三、確定研究方法。
學生選中問題后,讓他們分小組進行討論,怎樣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究,確定好他們的探究方法。
四、課后探究。
五、記錄探究結果。
六、匯報探究結果。
教學后記
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教案7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到“人、動物、植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導學生經歷科學的探究過程。
3、意識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能做到節(jié)約用水。
重點難點:
1、通過實驗,總結水的性質。
2、清晰,完整的表達觀察的現(xiàn)象。
教學準備:課件,一些植物的莖、葉、果實(分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學生,和學生一起做“葉的蒸騰作用”的實驗。
教學過程:
一、通過觀察與討論,初步感受“人、動物、植物的生存離不開水”
1、師:同學們,今天我為大家準備了幾張跟水有關的照片,請注意觀察。
課件出示幾幅“水與生命”的照片。
問: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
2、師:同學們觀察的很認真,講的也好。觀看了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嗎?
3、師:講的真好,人、動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體,它們的生存離不開水。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討“水與生命”相關的問題。
4、師:像這樣關于“水與生命”的例子,你平時還見過哪些?能不能再舉出一些來?
生討論后任意例舉,當學生只是談到人要喝水時,可問:如果把我們不喝水,能不能從別的食物中獲取水分呢?
師:同學們平時很注意觀察生活,看來,我們人類,許多動物、植物都需要“喝”水。沒有水,我們將無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體會生命離不開水
1、提出問題
師: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知道了人類,動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對于這件事情,同學們還想研究什么嗎?
生:他們?yōu)槭裁葱枰人?/p>
生:怎樣喝水?
生: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師:人、動物、植物怎樣喝水,誰知道?
植物怎樣喝水,教師引導學生談,并講解植物的身體構造。
師:余下的`兩個問題,我們先研究哪一個好呢?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2、探究研討“水到哪里去了”
。1)探究“人和動物喝水后,水到哪里去了”
師:我們先來討論人類,人喝的水到哪去了?有誰知道?
生:尿、血液、汗、眼淚……
師:我們喝的水是不是都被排除到體外了呢?
問:動物喝的水到哪去了?能舉例說明嗎?
生:尿……
問:動物體內是否也保留了一些水分呢,有沒有例子證明一下?
生:殺雞時,有血,肉里面也有水分。
師:你們說說,人和動物喝水后,水到哪去了呢?
生答課件出示:一部分保留在人、動物體內,一部分排除體外。
。2)探究“水到植物身體的哪些地方了”
A、提出猜想
師:猜一猜,水從根部進入植物的身體后,跑到哪兒去了?
生:到葉子、莖里了。
師:如果這棵植物結了果實,比如蘋果樹,水會不會到蘋果里面去呢?
或者啟發(fā):還會不會到其它的地方呢?
B、設計方案,實驗探究
師:怎樣才能知道植物的身體里哪有水,有多少水,你們有辦法嗎?
生談師小結:我們可以用剛才大家談的方法,用切,擠,壓等方法,研究一下植物,看里面有沒有水,有多少水。
師為生分發(fā)植物,生分組實驗。
匯報:談一談你的做法和發(fā)現(xiàn)吧。
師: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植物的身體里藏有許多水份。我現(xiàn)在有一個問題不明白,我們每天給植物澆水,植物怎么沒有被脹壞呢?昨天我在家里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師出示一株植物,上面罩有袋子。)這株植物在太陽光下曬了一天,現(xiàn)在請大家觀察一下,袋子里面有什么現(xiàn)象呢?
師在教室走動,讓生觀察
問:知道這些水珠從哪里來的嗎?
師:這是植物被太陽照射后,從葉子的小孔里冒出來的。那我現(xiàn)在問你,植物喝水后,水都到哪里去了?
生談課件出示:一部分水保留在植物體內,一部分跑到空氣里去了。
3、了解水對生命活動的意義
師:同學們,我們知道水在生物體內,一部分會留在他們的身體內,一部分會排放到身體之外,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對于生物來說,有什么好處呢?請大家看電腦小博士是怎樣講的。
課件出示:水是人類、動植物身體的主要組成部分。水在植物的根、莖、葉里流動,可以幫助植物運輸營養(yǎng),一部分水從葉子的小孔里跑出去,能調節(jié)植物身體的溫度,還能使空氣變的濕潤。人和動物的血液絕大部分是由水組成的。血液能將氧氣和營養(yǎng)運輸?shù)饺砀鱾地方。一部分水排除體外,能帶走身體里的廢物。
問: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認為“水與生命”有怎樣的關系呢?
三、了解地球上水資源的現(xiàn)狀,意識到節(jié)約用水
師:同學們,現(xiàn)在地球上有近60億的人口,有數(shù)不清的動植物,每天都要喝水,用水,那么,我們地球上的水資源到底是什么情況呢?我這里有一段話,請大家注意聽。
課件出示有關地球上缺水的現(xiàn)狀。
問:看到這些,你又有什么想法?
要節(jié)約水,保護水,我們可以想出那些好辦法?
課后制訂一份家庭節(jié)約用水的計劃書,和家長一起努力,節(jié)約用水。
你現(xiàn)在想對水說些什么呢?
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教案8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空氣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透明氣體,空氣確實存在于我們的周圍,我們可以借助其他物體感覺到空氣的存在;空氣不但占據(jù)空間,還能流動。
2、過程與方法
運用感官可以感覺空氣的存在;運用實驗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空氣;借助不可見物質對可見物質的“擾動”,可以觀察到不可見物質;在動手實驗前,對可能發(fā)生的現(xiàn)象作出假設,有助于我們研究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產生研究空氣的強烈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望,并愿意把自己對空氣的感知、認識與同學們交流分享。
教學準備
教師用:1個水槽,2個透明的杯子,舊報紙。
學生用:材料1、透明的塑料袋,牙簽。
材料2、水槽,透明的杯子、舊報紙。
教學流程
導入→利用感官初步感覺空氣→實驗探究空氣占據(jù)空間、空氣能夠流動→總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播放楊利偉在神舟五號上拍攝的錄像,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
。1)教師談話
。2)播放多媒體,教師解說。
師:這是楊利偉叔叔在神舟五號飛船上拍攝的太空景色!這個藍色的的星球就是我們居住的地球!這美麗的地球,這神奇的太空,還有很多很多的奧秘等著我們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
2、提出問題
教師指向地球的外沿。
師:這層像霧,又像紗一樣的東西你們知道是什么?
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師:對,是大氣層!我們居住的地球就是被一層大氣包裹著,大氣層里大部分都是空氣。有關于空氣的知識,你們知道哪些?
學生自由發(fā)言。
3、提示課題。
師:今天就讓我們用科學研究的方法來了解空氣。
教師板書:了解空氣
二、利用感官初步感覺空氣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利用感官感覺空氣的存在。
。1)師:剛才有同學說空氣就在我們的周圍,現(xiàn)在大家就來看一看,看見空氣的什么了?
生:看不見!
師:用手來摸一摸。
生:摸不著!
師:我們的周圍是不是真有空氣?
引導學生感覺空氣的存在。
(2)師:空氣是看不見來又摸不著,要研究它可就難了。誰來想想辦法?
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2、師生討論,演示用塑料袋抓空氣。
師:要研究空氣首先得抓到空氣,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抓空氣?
學生說一說
師:哪一個方法能夠讓我們更方便的研究空氣?
引導學生說出用塑料袋來抓空氣。并讓一個學生演示一下。
3、引導學生用感官來了解空氣。
。1)師:有了空氣,我們可以用身上的哪些感官來了解空氣?
學生說一說
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
。2)師:老師現(xiàn)在用你們教的方法來感覺空氣。
教師演示
師:老師感覺不到空氣!看來還不行,得再想想辦法!
師生討論得出在袋子上扎一個孔,讓空氣吹出來,再來感覺。
師:老師現(xiàn)在試一試,看這個辦法靈不靈?
教師演示
。3)學生用塑料袋抓空氣,并用感官感覺空氣。
、俳處熖岢鰧嶒炓。
、趯W生用塑料袋抓空氣,并用感官感覺空氣。
③學生做記錄。
、軐W生匯報交流。教師根據(jù)學生匯報板書。
(4)教師小結
三、實驗探究空氣占據(jù)空間、空氣能夠流動
(一)、實驗一、紙的奇遇
教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一個水槽、一個透明的杯子、舊報紙。
1、教師談話
師:同學們剛才表現(xiàn)得真好,老師太高興了!老師打算給大家表演一個魔術,歡迎嗎?
2、師生合作演示,學生猜測
。1)教師找一個小朋友當助手。
(2)教師拿一小張舊報紙。像真正表演魔術一樣,向學生前后展示這張紙,并拿到學生的座位前,讓學生摸一摸,再把紙放入水中。
師:紙放在水里,會濕嗎?
學生回答后,讓小助手撈上來給學生看一看!
(3)教師又拿出一張紙交給小助手讓他像真正表演魔術一樣,向學生前后展示這張紙,并拿到學生的座位前,讓學生摸一摸,證實這的確是一張普通的舊報紙。
教師接著拿起杯子,把杯口朝向大家晃動幾下,然后,教師讓小助手把紙捏成一團,用力塞入杯子的底部,教師檢查后,對小助手說:請把透明的杯子倒過來,直立著按入水底。
緊接著,讓學生猜測紙會濕嗎?
師:大家猜一猜紙會濕嗎?
學生猜測
2、小組合作動手實驗
。1)教師提出實驗要求
。2)小組動手實驗、討論、做記錄
。3)教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小組。
3、學生匯報交流。
4、師生小結,得出結論
師:水沒有碰到紙,所以紙自然是干的。為什么水進不到杯子里?
學生回答
教師邊演示邊小結: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到杯子里有一大段“空”著,杯子的這一部分地方被空氣占據(jù)了,所以水就不能進去,杯中的紙自然就不會濕了。
師:紙放到水里,居然不濕,我們來給這個實驗起個名字吧!就叫紙的'奇遇,(師板書)從這個實驗中我們知道空氣占著地方,也就是說空氣占據(jù)空間(師板書)
5、實驗延伸
師:如果讓你接著做這個實驗,你還會怎么做?
生說一說
。ǘ⿲嶒灦、誰趕走了杯子里的水
教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一個水槽、2個透明的杯子。
1、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1)教師拿一個杯子放進水里,讓杯子裝滿水,舉起來問:大家來想想辦法,可以用什么東西把杯子里的水趕走?
(2)學生發(fā)表各自意見
2、教師演示
教師把一個杯子斜著放進水中,使杯中灌滿水,用另一只手把第二個杯子倒過來,直立著按入水中。
在水下,把兩個杯子靠在一起,傾斜第二個杯子,使第二個杯子的氣泡跑進第一個杯子。
3、學生實驗
(1)老師提出實驗要求。
(2)學生實驗、討論、做記錄。
(3)學生匯報
。4)師生交流
。5)教師小結
師:看不見的空氣在能看見的水里流動,形成氣泡,這樣我們就看到了空氣,這是科學上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見的東西,我們能借助看得見的東西看到它,科學真得太有趣了,對不對?
四、總結
1、出示兩幅空氣污染的對比圖片,教育學生從小要知道保護環(huán)境,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播放課件《潛水艇的沉浮原理》,讓學生回去尋找空氣在這里發(fā)揮的作用。
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教案9
【教材簡析】
《熱空氣和冷空氣》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認識空氣》第3課的內容。在一年級的學習中,學生認識了空氣在顏色、狀態(tài)、氣味等方面的特征,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空氣具有流動性的基礎上的一個延伸,從空氣的流動性引入空氣受熱和受冷時會怎樣流動的話題,指導學生用實驗、觀察等方法,認識到同體積的熱空氣比冷空氣輕,熱空氣會上升、冷空氣會下沉,進而認識地球各個地方冷熱不同,造成空氣冷熱不均,導致了冷暖空氣的循環(huán)流動而形成風。
教材安排了四個方面的教學內容供學生探究,第一,認識熱空氣是怎樣流動;第二,觀察冷熱空氣的對流,研究熱空氣上升的原因;第三,制作觀察空氣流動的簡易裝置;第四,解釋現(xiàn)象,推想風的成因,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形成風的方法。
【學情分析】
學生是科學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必須依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把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提升到應用科學的方法認識物質性質的層面上來。通過二年的學習,三年級學生已經有了學習科學課的基礎,也具備了一定的科學學習方法。但對于“熱空氣比冷空氣輕,會上升”的性質學生難以通過感官直接感知,所以本課的教學設計要圍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來進行,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實驗和分析進行認知。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熱空氣比冷空氣輕,會上升。
2.知道當溫度有冷熱差別時,空氣就會流動。
科學探究目標
學會做熱空氣上升的實驗。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對于溫度帶給空氣的變化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主動參與探究,積極分享成果。
2.能夠細致地觀察,如實地記錄和描述,理性地分析實驗現(xiàn)象。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了解“熱空氣上升”
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用途,感受科學和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熱空氣上升是因為同體積的熱空氣比冷空氣輕。
難點:通過實驗認識冷熱空氣的流動規(guī)律。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視頻(冷熱空氣對流、風的形成)、集氣瓶、毛玻璃片、熱水、冷水等。
學生準備:蠟燭、火柴、紙蛇、熱氣球袋、紙筒、線香、風的形成材料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師:通過上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空氣的性質,空氣除了能占據(jù)空間,有質量,還具有什么性質呢?
生:會流動。
2.師:在每個小組的實驗盤中都有一支蠟燭,大家觀察蠟燭的四周有什么?(生:空氣)
3.點燃蠟燭后,蠟燭周圍的空氣有什么變化?(生:變熱了)
4.師:蠟燭周圍的空氣被加熱了就變成了熱空氣,熱空氣會怎樣流動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內容:熱空氣和冷空氣(板書課題)。
二、提出問題,合理猜測,實驗探究
1.師:蠟燭周圍的空氣被加熱變成了熱空氣后會怎樣流動呢?大家來猜一猜。
生:向上、向下……
2.師:要怎樣用實驗證明我們的猜測呢?請閱讀課本P7頁,小組討論,比一比哪個小組想到的方法又好又多。
學生小組討論,匯報討論結果。
生1:我們小組的想法是:點燃蠟燭,在蠟燭的火焰上方撒一些很輕的碎屑狀的東西,觀察它們是怎樣運動的.。
生2:我們小組的想法是:點燃蠟燭,在蠟燭的火焰上方放一個會很輕的會轉動的物體。
生3:我們小組的想法是:點燃蠟燭,在蠟燭的火焰上方放一個很輕的塑料,看塑料袋會不會“飛起來”。
3.師:大家的想法都不錯,老師這也有一個想法:點燃一支蠟燭,然后把手放在蠟燭火焰周圍的不同方位,感受熱風往哪個方向流動。
4.師: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的想法,每個小組選擇一種方案進行實驗。實驗時請注意:①不點燃蠟燭前,先將實驗物品放到蠟燭上方,觀察現(xiàn)象,并進行記錄;②組員做好分工,密切合作;③認真觀察,用自己喜歡或擅長的方式如實記錄實驗現(xiàn)象;④注意安全,準備一塊濕毛巾,發(fā)生意外時迅速將濕毛巾蓋在火焰上,然后遠離燃燒物,不要傷到自己或引燃其他物品。
5.學生進行實驗:紙蛇轉動的實驗、感受熱風流動的實驗。教師參與到學生的實驗中進行指導。
6.教師演示:模擬熱氣球上升的實驗。
7.師:通過剛才的實驗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學生匯報)
生1:我們發(fā)現(xiàn)不點燃蠟燭時,紙蛇不會轉,點燃蠟燭后,紙蛇就轉動起來了,說明熱空氣往上流動。
生2:我們發(fā)現(xiàn)不點燃蠟燭時,塑料袋是癟的,點燃蠟燭后塑料袋慢慢鼓起來,然后就飛起來了,說明熱空氣往上流動。
生3:我們發(fā)現(xiàn)不點燃蠟燭時,將手放在蠟燭周圍,沒有什么感覺,點燃蠟燭后,我們在火焰上方感受到了熱風吹到手上的感覺,說明熱空氣往上流動。
8.師:剛才我們通過觀察紙蛇和塑料袋的運動,推測出了空氣受熱后會上升,我們能用眼睛看到熱空氣向上流動嗎?(生:不能)為什么?(生:因為空氣是透明的)
9.分組實驗:將點燃的蠟燭放在屏幕前,用強光電筒照射火焰,這時,就會看到火焰上方空氣的影子在不停的向上運動,這進一步說明了空氣受熱后會向上升。
第二課時
三、觀察冷熱空氣的對流
1.師:同學們,當熱空氣和冷空氣相遇后會怎么樣呢?請看課本P8頁的實驗,思考①將冷瓶倒放在有煙的熱瓶上,抽掉玻璃片,煙會怎樣流動?這說明了什么?②將冷瓶與熱瓶的位置上下對調后又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呢?為什么?
2.師:我們通過一段錄制好的實驗視頻來觀察冷熱空氣的對流(播放多媒體視頻)。
3.師: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呢?
生:我們看到熱瓶內的煙向上流動,冷瓶內的煙向下流動,形成一個循環(huán)了。
4.師:觀察得很仔細,將熱瓶放在冷瓶上面又是怎樣的現(xiàn)象呢?
生:熱瓶內的煙一動也不動。
5.師:誰來解釋為什么會這樣呢?
生:因為熱空氣是向上流動的,不會向下流動。
四、聯(lián)系生活、學以致用
1.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熱空氣會上升,冷空氣會下降,現(xiàn)在老師家要安裝暖氣片,你覺得安裝在什么位置合適呢?為什么?
生:墻的下方,因為熱空氣向上流動。
2.師:為什么冷藏柜可以不加蓋子?
生:因為冷空氣向下流動。
3.師:剛開始上課時,通過復習我們知道了空氣流動就會形成風,請結合第一課空氣占據(jù)空間的相關知識,根據(jù)冷空氣和熱空氣的流動規(guī)律,看課本P10頁的圖說一說大自然中的風是怎么形成的。
生小組討論,匯報討論結果。
生(嘗試解釋):陽光使地表溫度升高,溫暖的地面加熱它上方的空氣,這時熱空氣就會上升,熱空氣上升后就會騰出空間,冷空氣會補充到熱空氣上升后留下的空間里,空氣的流動就形成了風。
4.風是我們身邊熟悉的自然現(xiàn)象,生活中你還可以用哪些方法制造風?試一試。(生嘗試)
5.師總結: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科學無出不在,只要你有一顆好奇心,善于觀察,多動手多動腦,你們也能成為科學家。
五、拓展提升
閱讀課本P9頁,制作觀察空氣流動的簡易裝置,想一想實驗說明了什么?
【板書設計】
熱空氣和冷空氣上升下降輕
熱空氣和冷空氣重空氣總是在循環(huán)流動的空氣的流動形成風
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教案10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按要求組裝小水輪。
2、指導學生認識水流有力量:水位高,水流的力量大;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大。
能力:培養(yǎng)學生進行對比實驗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讓學生在實驗中,體驗到合作的愉快與成功的快樂,激發(fā)學生不斷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實驗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認識水流有力量,并且知道從高水位處流下來的力量比從低水位處流下來力量大。
教學難點:使小水輪轉動快的兩個原因:水位高,流量大。
教具準備:
演示:小水輪、圖片、動畫、視頻
分組:每組一套(小水輪組裝材料、大孔易拉罐、小孔易拉罐、水)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出示圖片(河里的水車)
問:這是什么。它為什么會轉動呢。
(河水沖的作用)
2、出示小水輪
談話:老師這兒有一個小水輪,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研究它。板書課題:小水輪
教學新課:
(一)組裝小水輪
1、談話:研究小水輪,我們應該有一個小水輪,我們先來組裝一個小水輪好嗎。
2、指導學生組裝小水輪(結合動畫進行講解)下載
、俳榻B小水輪各部分的名稱。
、谥v解組裝的.順序及注意事項。
、蹖W生分組組裝小水輪,教師巡視指導。
評:放手讓學生去玩小水輪,發(fā)現(xiàn)新的有趣現(xiàn)象。這時他們的興致甚高。
。ǘ┓纸M實驗:認識水流有力量
1、講述:請用實驗器材使小水輪轉動起來,想一想:水為什么能使小水輪轉動。
2、學生分組實驗:①把小水輪放在支架上。②用水沖小水輪。③觀察、匯報實驗現(xiàn)象。
3、問:實驗說明了什么。
4、小結:水從上往下流動產生力量,這種力量使小水輪轉動。
5、實驗說明:水流有力量。
。ㄈ┮龑W生發(fā)現(xiàn)影響小水輪轉動快慢的兩個原因
1、動畫演示對比實驗。
2、進行水位高低不同的對比實驗:
、賳枺河猛粋易拉罐沖小水輪,怎樣才能使小水輪轉動更快。
、趯W生分組實驗
、蹖W生匯報實驗:易拉罐舉得越高,小水輪轉動得越快。
、軉枺簽槭裁匆桌夼e得越高,小水輪轉動得越快。
、菪〗Y:水位越高,水流的力量越大,小水輪轉動得越快。
3、進行流量大小的對比實驗:
①談話:用兩個不同的易拉罐(一個孔小,一個孔大)在同一高度沖小水輪,想一想:哪一種情況小水輪轉動得更快。
、趯W生討論。
、塾脙蓚不同流量的易拉罐進行對比實驗。
、軐W生匯報實驗現(xiàn)象。
⑤演示動畫,進一步認識小水輪轉動快的原因。
下載
、扌〗Y:水的流量越大,水流的力量越大,小水輪轉動得越快。
4、怎樣才能盡可能的讓小水輪轉動更快。
①問:利用剛才的實驗器材,怎樣才能盡可能的讓小水輪轉動更快。
評: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引起積極的思維。教師通過實驗等來揭露矛盾,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來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科學探究的課題。
②學生分組討論
、圻M行實驗,教師巡視,加強指導。
、軐W生匯報:易拉罐舉得越高,用大孔的易拉罐,小水輪會轉動更快。
、菪〗Y:水位越高,水的流量越大,小水輪轉動得越快。
鞏固、應用
。ㄒ唬┛偨Y:
1、水流有力量。
2、水位越高,水的流量越大,小水輪轉動得越快。
。ǘ┝私馑喸谏a、生活中的應用。
。▓D片演示)
課后小記:教師引導學生針對提出的問題給出一個可能的解釋,稱為假設。沒有假設,也就沒有了進一步研究的目標和方向。因此,假設在某種意義上是進入未知世界的一個飛躍。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假設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想象力和判斷力。
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教案11
課題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9課浮與沉》
教材分析
浮與沉》是河北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本課共安排了三個逐層遞進的教學活動:
1、認識物體的浮沉現(xiàn)象;
2、認識改變物體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3、感受浮力。旨在通過學生動手實驗,自主探研出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并從而學會探究式學習的方法。
學情分析
由于學生對沉浮現(xiàn)象有著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學習基礎,加之本課注重學生的親身經歷,探究性極強,學生在一次次經歷中對原有認知不斷修正、完善,三維目標得以落實,科學素養(yǎng)獲得和諧發(fā)展。因而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是從實際出發(fā),把握深廣度,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從有條不紊地操作、用符號記錄、體驗感受到用語言表達、比較歸納、概括同類事物的共同性質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浮和沉的自然現(xiàn)象,通過實驗,了解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浮力的關系。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積極的科學態(tài)度。
情感目標:向學生滲透自然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人可以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認識物體沉浮現(xiàn)象;
2、實驗設計: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3單元《固體和液體》中的第2課。本課通過大量的觀察、實驗活動,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來認識液體,了液體顏色、氣味、透明度、粘稠度、體積、質量等方面的常見性質,引發(fā)學生對液體種種性質的認識。教學內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導學生描述所知道的各種液體的性質。教科書第27頁提供了一個場面,目的是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找出身邊的各種液體,而且越多越好。課文還提示了生活中常見的四種常見的液體:食用油、水、蜂蜜、牛奶,讓學生在進一步的觀察中,了解它們的性質。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學生進一步發(fā)現(xiàn)液體的性質做好鋪墊。
第二部分,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液體的各種性質,是本課的重點內容。教材第28頁的第一幅圖是比較四中液體的性質,把三種不同的液體倒入斜放的板上,通過液體流動速度的快慢,說明不同的液體,粘稠度不同,通過對四種液體的比較,發(fā)現(xiàn)它們的顏色也是不相同的。
第二幅圖是用量筒測量水的體積,并重點介紹量筒的使用方法。第三幅圖是量出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油,在天平上比比看,誰輕誰重。
稱量與水體積相同的油和蜂蜜的重量,通過比較說明同樣多的水和油,油比水輕。這里暗含著“不同的液體,密度不同”的知識。第二、三幅圖都是通過讓學生探究得出,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是有固定的體積和質量。這一部分內容,涉及的實驗所用儀器比較多,難度也較大。
第三部分,引導學生歸納研究方法。
幫助學生認識到:要想全面認識一個事物,必須運用多種多樣的方法。
【學情分析】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正處于中低年段,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對新鮮事物有著極強的好奇心,因此,他們對于科學研究也有著極高的熱情,愿意積極參與并且動手實驗。但是由于年齡特點,他們的注意力只是有限的一段時間,沒有較長時間的學習興趣。
學生在一年級已經認識了水知道了水的基本特征,也學會了用不同的感官認識物質,這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知道液體關于顏色、氣味、透明度、粘稠度、輕重等性質。
2、知道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是有確定的體積和質量。
科學探究:
1、愿意采用多種方法和簡單器材研究液體的性質。
2、能夠運用自己最喜歡的形式(語言、文字、符號)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表述出來。
科學態(tài)度:
1、愿意與同學合作,交流。
2、在活動中體驗合作與分享的快樂。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初步滲透液體相關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知道液體關于顏色、形狀、氣味、輕重、粘稠度、體積等方面的性質差異。
【教學難點】
認識液體顏色、氣味、透明度、粘稠度等性質,了解液體有確定的體積和質量。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課件、視頻、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燒杯、量筒、天平、等。
學生材料:沙漏、火柴、香、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燒杯、托盤、抹布等。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認識液體
1、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師:孩子們,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猜一個謎語:“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開,做飯洗衣服,都要請它來!贝蠹也乱徊滤鞘裁。
生:水。
2、師:對了,就是水。咱們以前就研究過水,還記得水有哪些性質嗎。
生:沒有顏色,沒有味道,透明,會流動。
3、師:像水這樣的物體我們稱為液體,我們今天就來認識液體。(板書課題:9、認識液體)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猜謎語的形式引入新課,將液體的性質謎語化,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又復習了以前學習的水的相關知識,一舉兩得。]
二、辨別分析,明確液體的概念
1、(教師出示圖片)孩子們,咱們來找一找,看看圖中哪些是液體。
生:汗水、針筒里的藥水、雨水、牛奶、醬油、食用油、自來水汽油等都是液體。
師:為什么認為它們是液體呢。
生:可以流動、沒有固定的形狀。
2、師:哦,會流動的、沒有固定形狀的物體就是液體呀。那咱們來看看,流動的沙子是液體嗎。
(不是)
師:請大家拿出沙漏仔細地觀察。流沙是液體嗎。(收沙漏)
生:流沙雖然會流動,但也不是液體,而是固體顆粒。
師:沙子有固定的形狀,而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這是固體和液體很大的不同。
3、師:那煙霧呢,是液體嗎。
生:也不是,是氣體。
師:剛剛這些都是你們的猜測,你們的猜測對嗎。
要怎樣來驗證呢。
生:實驗。
師:老師為大家準備了香和火柴,待會可以點燃香,認真觀察煙霧。不過在使用火柴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千萬不要燙到手了,觀察好了,請大家像老師這樣將香熄滅,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現(xiàn)在請大家拿出火柴和香開始實驗。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師:那個小組來匯報一下實驗結果。
學生匯報:
生:煙霧是氣體。
生:煙霧是粉塵顆粒物,是固體,因為質量很輕,可以飄在空氣中,就形成了煙。
師小結:你說得非常正確。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煙霧和流沙都不是液體,因為液體是沒有固定的形狀、可以流動的物體。
。墼O計意圖: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觀察實驗,通過師生、生生交流,讓學生進一步辨析這些物質為什么是液體,既復習了固體相關知識,又明確液體的概念。]
三、活動體驗,借助感官認識液體性質
1、師:(教師出示四種液體,裝在中號燒杯里)孩子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怂姆N液體,分別是食用油、水、牛奶和蜂蜜,先用你們的感官去看一看,這四種液體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呢。
生:顏色不同。
。ò鍟:顏色)
生:水是無色的,牛奶是乳白色的,油是金黃色的,蜂蜜是深黃色的。
師:還有什么不同。
生:氣味不同。(板書:氣味)
生:我聞氣味知道的,水是沒有氣味的,有點奶香的是牛奶,有點大豆香的應該是油,有點甜甜的應該是蜂蜜。
師:還有嗎。
生:味道不同。
。ò鍟:味道)
生:水是沒有味道的,蜂蜜是很甜的,牛奶有點甜的,食用油。(板書:透明度)
生:水是透明的,牛奶是不透明的,食用油和蜂蜜是半較透明的。
師:(板書:透明度)透明度也不同。
生:他們的質量也不同。
師:(板書:質量)
2、師:看來不同的液體很多性質是不一樣的。那同一種液體呢。
它們裝大大小小的瓶子里有不同嗎。
生:質量不同,有的多,有的少。
師:哦,質量不同,多少的情況不一樣。
那到底裝了多少呢。怎樣才能準確地知道呢。
生:可以用有刻度的杯子來量。
。墼O計意圖:突出研究方法的多樣性。事物是復雜的,因此認識事物需要用多種研究方法。
首先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認識不同的液體,學生通過看、聞、摸等方法對這幾種液體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接著讓學生通過實驗,進一步對液體的黏稠度和流動性有了認識。]
四、合作探究,進一步探究液體的性質
(一)活動:測量液體的體積
1、師:孩子們真聰明。在科學上,我們使用量筒或者量杯來測量液體的體積,孩子們,你們看,這就是量筒。
請大家仔細觀察,量筒上都有什么。
生:有刻度,有數(shù)字,有英文字母。
師:這個英文字母ml表示毫升,毫升是一個體積單位。這個數(shù)字表示量程和單位,表示一次最多測量500毫升的液體。
師:如果沒有標注量程,我們又怎么知道量筒最多測多少呢。
生:可以看最高處的數(shù)值。
師:那這個量筒最少測多少呢。(50毫升)
師:對。孩子們你們看,這里還有一些刻度,你知道一個大格表示多少毫升嗎。(50毫升)
師:每一大格里面還有很多小格,一個大格里有多少個小格。我們來數(shù)一數(shù)。(10個)
師:每一小格又表示多少毫升。(5毫升)
師:(出示量筒)怎樣正確使用量筒呢。咱們一起來看一個視頻。(播放視頻)
師:誰再來說一說使用量筒要注意什么。
生:
1、略傾斜量筒,燒杯口緊挨著量筒口,將液體緩緩倒入量筒;
2、讀數(shù)時,視線與量筒內液體凹面最低出保持水平。
2、師:明白了嗎。好,那咱們現(xiàn)在來量一量這些液體的體積是多少。
記得一邊測量一邊記錄。如果液體灑落桌面,請用毛巾擦拭干凈。
開始。
3、教師巡視指導。
4、師:都測量完了,咱們來聽一聽你們量出的結果。
學生匯報:
5、師:通過剛剛的測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我發(fā)現(xiàn)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有確定的體積。
師:你真是一位小科學家。
[設計意圖:突出學生的動腦過程。
任何一項研究都是思維在前,行動在后。
在設計上每項活動前老師都會讓學生去動腦想一想研究的方法,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合理的猜想。學生設計研究方案。
這些設計都會增強學生活動的目的性、有效性,使學生不再盲目地去實驗、去動手。]
(二)活動:觀察比較液體的粘稠度
1、師:孩子們,你們剛剛測量的時候有沒有覺得哪一種液體測量起來比較麻煩。
生:蜂蜜。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蜂蜜很黏,流得慢。
2、師:哦,也就是說這些液體的粘稠度和流動速度也不一樣。咱們來進行一場比賽,看看這四種液體誰流動得快,誰流動得慢。
師:怎樣才能比較他們流動的快慢呢。
生:我們可以做液體流的快慢的比賽。
師:在做液體流的快慢的比賽時我們應注意什么呢。
生:液體的要一樣多。
生:要同時開始流。
3、師:你認為哪種液體會流的比較快,哪種液體流的比較慢呢為什么。
學生猜測。
師:你們的猜測對嗎。
咱們還得通過實驗來驗證才行。我為你們準備了一下實驗材料,有托盤,水槽,和相同體積的四種液體,待會咱們每個組的四個同學合作實驗,讓這些液體同時從起點流向終點,同時請大家記錄下實驗結果。
4、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5、學生匯報。
師:通過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誰跑得最快。
誰最慢。
生:水最快,蜂蜜最慢。
師:為什么蜂蜜最慢呢。
生:因為蜂蜜很粘,粘稠度最高。
師:哦……蜂蜜的流得最慢,粘稠度最高,那就說明粘稠度越高的液體流動速度越慢,粘稠度越低的物體流動速度越快。
6、師:孩子們,想一想:如果我們選用的蜂蜜比今天的還要粘稠得多,你覺得會怎么樣。
生:流得更慢。
師:如果它都粘稠得都流動不了了,那它還是液體嗎。
生:不是。
師:正是因為蜂蜜粘稠(ppt),所以生產廠家在蜂蜜包裝上標注的都是蜂蜜的質量。孩子們,蜂蜜有質量,其他液體也有質量嗎。
生:有。
[設計意圖:《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能根據(jù)假想答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
”本著這樣的教學理念,我設計結構性的材料為學生學習搭建“腳手架”,為最終解決問題服務。在設計上每項活動前老師都會讓學生去動腦想一想研究的方法,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合理的猜想。
這些設計都會增強學生活動的目的性、有效性,使學生不再盲目地去實驗、去動手。]
。ㄈ┗顒樱罕容^液體的質量。
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教案13
在三年級科學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對于溶解的概念理解較為困難,容易產生混淆。為了加快學生對于溶解的掌握程度,我在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中增加了以下的教學內容:
一、前置知識的概括
在教學內容之前,我讓學生們通過展示實物及圖片,回憶并概括一下溶解的前置知識,比如固體的狀態(tài),溶質、溶劑的概念等等。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們對于溶解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二、實驗室探究
在掌握了前置知識之后,我讓學生們進入實驗室進行實驗探究。通過實驗,讓學生們親手感受溶解的過程,探究固體在液體中的表現(xiàn)及過程。在實驗過程中,我同時引導學生們注意觀察實驗現(xiàn)象,緊密結合實驗,展開探究。
三、知識鞏固
通過實驗探究,學生在心理上已經對于溶解有了主動了解。為了鞏固這個知識,我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了一些鞏固練習,讓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溶解的過程及表現(xiàn)。
在進行以上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我親自跟學生接觸,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問題,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深入了解了溶解的過程,并且對于概念的理解也更加清晰了。
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教案14
教學目標:
1、能用簡單的方法描述樹的形狀、粗細和高矮。
2、會拓印樹皮的圖案;畫出樹葉的形狀。
3、能搜集一些實物的標本。教學重點: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描述樹。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樹皮的拓印、幾張大樹的照片。
2、學生準備:白紙若干。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師:“大家已經觀察了一棵大樹,你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觀察的那棵樹是什么樣的?”
二、學生自主學習。
1、用簡便的方法描述樹的形狀、粗細和高矮。師:“請你用動作告訴別人你看到的樹的樹冠形狀;用手比劃你的大樹的樹干有多粗;用比較的方法告訴別人你的大樹有多高!睂W生進行交流。
2、觀察描述樹的其他方法。師:“你看到的樹的樹皮是什么樣的'?”(生說師板書:粗細干…)“你能拓下來給大家看一看嗎?”
3、學生到教室外拓印樹皮。
(1)指導學生拓印樹皮的方法。師:“除了拓樹皮,還有其他描述大樹的方法嗎?”
。2)畫畫樹葉的形狀。
(3)展示從樹上掉下來的果實。師小結:用圖畫、拓印做記錄,搜集一些實物標本,都是我們觀察、描述大樹時可以使用的方法。
4、對記錄、描述作用的理解。師:“我們能對大樹進行描述或記錄,那你是否能根據(jù)別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樹?”出示一份觀察記錄,讓學生猜猜是校園里的哪一棵樹。學生到校園里尋找這課樹。
三、課后研究。試寫一份樹的觀察記錄。
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教案15
【教學目標】
1、通過生生交談和師生對話,通過填寫調查表格,展示與教材相關知識和學習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識經驗基礎和學習背景,為確立今后的學習目標打下伏筆。
2、討論適合本班科學學習的學習模式,用較科學的方法分好學習小組,提出一些感興趣的科學過程評價方法,討論形成常規(guī)的科學學習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學期的學習任務和內容,了解課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學輔助學習內容。
【教學準備】調查表格。
【教學過程】
1、自由談話,了解科學學習背景:
師: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關科學的事情?請共享。
師:把經歷過的科學發(fā)現(xiàn)過程或科學疑問記錄下來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書等科學資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課余閱讀交流。
2、討論交流,形成科學學習制度:
生:確定新的4人小組學習單位,小組長每月輪換。
推選2位科學課代表,明確相關責任和權利。
討論每月科學之家欄目的操作方法(從優(yōu)秀作業(yè)展覽、資料匯萃、創(chuàng)新方法選編等方面分工合作。)
3、閱讀反思,了解科學學習內容:
師: 組織學生看封面,了解圖中意思。閱讀目錄,本年級科學有哪些內容呢,讓我們也來了解一下。有哪些內容需要課外補充完成,請做好記錄。
生:完成調查表內容:針對三上冊教學內容已經有的初始概念呈現(xiàn)及問題提出。
小結: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有待于通過課堂內外的科學學習來逐一解決,當學期結束后,回過頭來再來看一看這份調查表,希望我們從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三上教科版科學第一單元 植物
第一課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的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發(fā)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重點】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1.校園里、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的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fā)現(xiàn)有關這株梧桐樹的哪些特點?(你能發(fā)現(xiàn)幾點?)
2.學生匯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細傾聽,并大膽說出新的發(fā)現(xiàn),同時區(qū)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信息。)
三、回憶中的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fā)現(xiàn)的東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的大樹與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樣嗎?
2.學生匯報:回憶我的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么?
3.教師激趣:同學們的匯報內容真豐富,有的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的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樹嗎?
4.學生交流: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的去仔仔細細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并匯報:如果現(xiàn)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么?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的觀察大樹的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動: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的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同時把觀察到的信息,用簡短的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的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后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的觀察內容,說說從不同的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的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的記錄單張貼于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的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的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么多的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觀察更多的樹呢?請在課外繼續(xù)觀察不同的樹。
【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08-08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5-10
(精選)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06-01
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教案05-17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精選)08-29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05-20
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教案09-11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2-09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通用】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