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塞下曲》原文鑒賞
《塞下曲》原文鑒賞1
塞下曲·秋風夜渡河
王昌齡 〔唐代〕
秋風夜渡河,吹卻雁門桑。
遙見胡地獵,鞴馬宿嚴霜。
五道分兵去,孤軍百戰(zhàn)場。
功多翻下獄,士卒但心傷。
鑒賞
秋風在夜晚暗暗吹過邊塞的`河流,吹過雁門的桑田,邊地一片蕭瑟。遠遠地能夠看見胡地有人在打獵,雖說還不是秋天,邊塞卻已經十分寒冷,戰(zhàn)士們只能在嚴霜中風餐露宿。在戰(zhàn)場上,兵士們被分成五道作戰(zhàn),孤軍奮戰(zhàn),身經百戰(zhàn)。戰(zhàn)士們雖然英勇,結果功勞多的反而會被下獄,想起這,真是讓戰(zhàn)士們傷心啊。
簡析
詩歌主旨含有非戰(zhàn)之意,作者主觀上并沒有言反戰(zhàn),而這種情緒通過對戰(zhàn)場荒涼凄慘景象的描述流露出來。
王昌齡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而立之年,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塞下曲》原文鑒賞2
「解題」
原詩共六首,此處選其中第三首。作于貞元十四年(798)前后,時盧綸正被召入內殿,令和御制詩,并超拜戶部郎中。張仆射:指張建封,時為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徐泗濠節(jié)度支度營田觀察使,加檢校右仆射。貞元十三冬,張建封入覲京師,德宗禮遇加等。十四年春,建封將還鎮(zhèn),特賜詩。張建封當時有《塞下曲》,但原詩已佚,盧綸此組詩即為和作。前首寫將軍的武藝,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李廣射石故事。后首寫戰(zhàn)爭勝利和艱苦。兩詩語言精練,剪裁巧妙,意境含蓄,耐人尋味。
「全詩」
《和張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唐].盧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注釋」
1、此首又見錢起集中。
2、單于:見高適《燕歌行》注。
3、將:率領。輕騎(ji):輕裝快速的騎兵。
4、大雪:西北邊地八月即下大雪,故雁飛與大雪同時。
「譯文」
密林幽暗,一陣勁風把草木驚動;原來是將軍走馬射獵,他奮臂拉開了強弓!天色破曉,他去尋找那支白色羽箭,箭頭竟深深地扎進了石棱之中。
「全詩鑒賞」
在大歷詩壇上,盧綸以其氣勢雄壯剛健、基調昂揚豪放的邊塞詩而卓立于 “大歷十才子”之中。他曾有過軍隊的生活經歷,做過軍隊幕府中的幕僚和河中元帥府的判官,因此,他的邊塞詩生活氣息很濃,有盛唐那種雄渾的氣象, 令人讀后振奮不已。
這組《塞下曲》(又題作 《和張仆射塞下曲》),共六首,這是其中第二首,塑造了一位勇猛善射的守邊將軍形象。詩的內容取材于 《史記·李將軍列傳》。據(jù)載,漢代名將李廣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時,有一次外出打獵, 誤將草叢中的一塊大石頭認為是老虎, 一箭射去, 因用力過猛,連箭尾都陷進石頭中了。詩人巧借這樣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加以點染,僅僅通過射虎中石這樣一個典型的情節(jié),將軍的`勇武以及詩人的贊美便盡在其中了。
首句點明時間、地點和場景, 即林邊、暗夜、風吹草動。深山密林本是猛虎的棲身之所, 加之時值夜晚,光線幽暗,耳邊只聽得風吹草木“唰唰”聲, 草木披紛處, 隱約可見一龐大的黑影恰似猛虎狀,此景此況, 怎不叫人猛吃一“驚”?這里,詩人僅用一個“驚”字,既寫出了人物的神情,又渲染出一片緊張的氣氛。一“驚”之后, 膽小的人說不定會掉頭奪路而逃,而詩人筆下的將軍卻是從容不迫,很有把握地搭箭“引弓”,奮力射向猛虎。上下兩句一緊一松, 張弛有度, 使人在一 “驚”之后, 又受到將軍鎮(zhèn)定自如的神情的感染, 臨危而不致變色,遇險而不會慌亂。倘若真是猛虎來襲, 可以斷定, 在如此勇武善射的將軍 “引弓”之后, 其必死無疑。
后二句,作者省略了當時在暗夜中將軍的活動情況,將時間跳躍到次日清晨 ( “平明”)。將軍搜尋獵物, 才發(fā)現(xiàn) “夜引弓”后的結果是出人意料的:原來是有 “驚”無險,射中的并非猛虎,而是一塊狀如猛虎的石頭,并且箭桿尾部裝置著白色羽毛的箭竟已“沒在石棱中”。其膂力之大,射向之準, 令人叫絕! 這其中盡管有夸張的成分, 浪漫的色彩, 但從藝術的真實這個角度來說,令人不能不信服:這是一位如同漢代名將李廣一樣武藝超群、膽量過人的守邊將軍。
短短二十個字,能塑造出如此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已殊為不易,而詩人的意圖恐怕還不止于此。詩人之所以贊美將軍,更是為了贊美這支由將軍率領的守邊部隊。強將手下無弱兵,將軍如此勇武,士氣自然高昂,作起戰(zhàn)來, 自然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這是一支有信心、有力量擊敗任何來犯敵人的軍隊,從詩人塑造出的高大威武的將軍形象中,我們可以得出這個結論。
「鑒賞」
首句寫夜獵之環(huán)境:幽暗的深林,一陣狂風刮過,茂密的草叢忽然驚動。一 個“驚”字,渲染了一種緊張的氛圍,也暗示了將軍的警惕。次句寫射虎:將軍在夜里, 拉開了強勁的弩弓。這里不寫射虎而只寫“引弓”,是準備發(fā)射的動作,既寫出將軍臨 險鎮(zhèn)定、從容的神態(tài),又表現(xiàn)將軍敏捷、氣勢昂揚的作風。后二句寫意外發(fā)現(xiàn):翌日天 曉,去尋找白色的羽箭,哪里是老虎,只見箭鏃,沒入一塊蹲著的大石縫中。此詩極力 贊美將軍的神武。這出乎意料的結局,令人驚異,令人感嘆,使人讀后深感其曲折而極 富情趣。這神話般的夸張,給此詩涂上了一層浪漫的色彩,讀來如飲醇酒,韻味無窮。
《塞下曲》原文鑒賞3
《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一》
唐代:盧綸
鷲翎金仆姑,燕尾繡蝥弧。
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一》譯文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
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鮮艷。
大將軍威嚴地屹立發(fā)號施令,
千軍萬馬一呼百應動地驚天。
《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一》注釋
鷲:大鷹;
翎:羽毛;
金仆姑:箭名。
燕尾:旗上的飄帶;
蝥。浩烀
《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一》賞析
《和張仆射塞下曲六首》是唐代詩人盧綸的組詩作品。這六首詩通過寫將軍發(fā)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懾敵、慶功宴舞、狩獵等場面,表現(xiàn)了邊塞真實生動的軍旅生活與將士們英勇無畏的性格,將邊關將士英勇善戰(zhàn)豪情滿懷的磅礴氣勢描繪得生靈活現(xiàn),躍然紙上。這組詩每一首都能獨立成章,內容豐滿,寓意雋永,氣勢雄闊。
《塞下曲》為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內容多寫邊塞征戰(zhàn)景象。盧綸《和張仆射塞下曲六首》全系五絕,雖然受和詩的限制,但他卻善于運用這種詩體。這種詩體本不必須遵用詩律,五七言皆可,但盧綸憑他出色的文才,以六首精巧的五絕組成了這部如畫的佳作。這六首詩分別寫發(fā)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語多贊美之意。
組詩的第一首,歌詠邊塞景物,描寫將軍發(fā)號時的壯觀場面。前兩句用嚴整的對仗,精心刻劃出將軍威猛而又矯健的'形象!苞愻峤鹌凸谩保菍憣④姷呐寮!敖鹌凸谩保,《左傳》:“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宮長萬!奔媒鹱龀,可見其堅銳。并且用一種大型猛禽“鷲” 的羽毛(“翎”)來做箭羽,既美觀好看,發(fā)射起來又迅疾有力,威力無窮!把辔怖C蝥弧”,是寫將軍手執(zhí)的旗臶!袄C蝥弧”,一種軍中用作指揮的旗臶,《左傳》:“穎考叔取鄭之旗蝥弧以先登!边@種象燕子尾巴形狀的指揮旗,是繡制而成的,在將軍手中顯得十分精美。這兩句沒有直接寫將軍的形貌,只是從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臶落筆,而將軍的矯健身影已經屹立在讀者面前。詩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鷲”和輕捷的“燕”這兩種飛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通過這兩句的描寫、襯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練的軍事將領的形象,躍然紙上。 后兩句寫發(fā)布新令。將軍巋然獨立,只將指揮令旗輕輕一揚,那肅立在他面前的千營軍士,就齊聲發(fā)出呼喊,雄壯的吶喊之聲響徹云天、震動四野,顯示出了豪壯的軍威!蔼毩ⅰ倍,使前兩句中已經出現(xiàn)的將軍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與后面的“千營”形成極為懸殊的數(shù)字對比,以表明將軍帶兵之多,軍事地位之顯要,進一步刻劃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輕輕一揚,就“千營共一呼”,在整齊而雄壯的吶喊聲中,“千營”而“一”,充分體現(xiàn)出軍隊紀律的嚴明,以及將軍平時對軍隊的嚴格訓練,顯示出了無堅不摧、無攻不克的戰(zhàn)斗力。這一句看似平平敘述,但卻筆力千鈞,使這位將軍的形象更為豐滿突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絕句中,像這首詩這樣描寫場面如此壯闊,聲勢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見。前兩句對仗工整,在嚴整中收斂力量;后兩句改為散句,將內斂的力量忽然一放,氣勢不禁奔涌而出。這一斂一放,在極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極為豐富的內容,顯示出強大的力量。
《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一》作者介紹
盧綸(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士,遇亂不第;唐代宗朝又應舉, 屢試不第。大歷六年,經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xiāng)尉;后由宰相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jiān)察御史。出為陜州戶曹、河南密縣令。之后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唐德宗朝,復為昭應縣令,出任河中元帥渾瑊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盧戶部詩集》。
《塞下曲》原文鑒賞4
《和張仆射塞下曲六首》是唐代詩人盧綸的組詩作品。這六首詩通過寫將軍發(fā)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懾敵、慶功宴舞、狩獵等場面,表現(xiàn)了邊塞真實生動的軍旅生活與將士們英勇無畏的性格,將邊關將士英勇善戰(zhàn)豪情滿懷的磅礴氣勢描繪得生靈活現(xiàn),躍然紙上。這組詩每一首都能獨立成章,內容豐滿,寓意雋永,氣勢雄闊。
【原文】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鑒賞】
《塞下曲》為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內容多寫邊塞征戰(zhàn)。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選其四首。這是盧綸組詩《塞下曲》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詩由寫景開始,“月黑雁飛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飛的正常時刻;而宿雁驚飛,透露出敵人正在行動。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時間為冬季,又烘托出了戰(zhàn)前的緊張氣氛。
“單于夜遁逃”,敵人夜間行動,并非率兵來襲,而是借月色的掩護倉皇逃遁。詩句語氣肯定,判斷明確,充滿了對敵人的蔑視和我軍的必勝信念,令讀者為之振奮。
后兩句寫將軍準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坝麑⑤p騎逐”,將軍發(fā)現(xiàn)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不僅僅因為輕騎快捷,同時也顯示出了一種高度的自信。當勇士們列隊準備出發(fā)時,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下了起來,雖然站立不過片刻,剎那間弓刀上卻落滿了雪花。遮掩了他們武器的'寒光。他們就像一支支即將離弦的箭,雖然尚未出發(fā),卻滿懷著必勝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zhàn)斗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
本詩雖區(qū)區(qū)二十個字,卻寫出了當時的實情:單于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率軍潰逃,將軍在“大雪滿弓刀”的奇寒天氣情況下準備率軍出擊。一逃一追把緊張的氣氛全部渲染了出來。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但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營造了詩歌意蘊悠長的氛圍。
《塞下曲》原文鑒賞5
塞下曲
唐代: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zhàn),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譯文
牽馬飲水渡過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
沙場廣袤夕陽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見遙遠的臨洮。
當年長城曾經一次鏖戰(zhàn),都說戍邊戰(zhàn)士的意氣高。
自古以來這里黃塵迷漫,遍地白骨零亂夾著野草。
注釋
飲(yìn)馬:給馬喝水。
平沙:廣漠的沙原。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樣子。臨洮:古縣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肅岷縣,以臨近洮水得名。秦筑長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長城戰(zhàn)”之語。
昔:一作“當”。長:一作“龍”。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類雜草。
鑒賞
此詩在構思上的特點,是用側面描寫來表現(xiàn)主題。詩中并沒具體描寫戰(zhàn)爭,而是通過對塞外景物和昔日戰(zhàn)爭遺跡的描繪,來表達詩人對戰(zhàn)爭的看法。開頭四句是從軍士飲馬渡河的所見所感,描繪了塞外枯曠苦寒景象。詩人把描寫的時間選在深秋的黃昏,這樣更有利于表現(xiàn)所寫的內容。寫苦寒,只選擇了水和風這兩種最能表現(xiàn)環(huán)境特征的景物,筆墨簡潔,又能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首句的“飲馬”者就是軍士。詩中的`“水”指洮水,臨洮城就在洮水畔!帮嬹R”須牽馬入水,所以感覺“水寒”,看似不經意,實則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區(qū),秋風只使人感到涼爽,但塞外的秋風,卻已然“似刀”。足見其風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點形象地描繪了出來。三四兩句寫遠望臨洮的景象!捌缴场敝^沙漠之地。臨洮,古縣名,因縣城臨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肅東部的岷縣,是長城的起點,唐代為隴右道岷州的治所,這里常常發(fā)生戰(zhàn)爭。暮色蒼茫,廣袤的沙漠望不到邊,天邊掛著一輪金黃的落日,臨洮城遠遠地隱現(xiàn)在暮色中。境界闊大,氣勢恢宏。
臨洮一帶是歷代經常征戰(zhàn)的戰(zhàn)場。據(jù)新舊《唐書·王晙列傳》和《吐蕃傳》等書載:公元714年(開元二年)舊歷十月,吐蕃以精兵十萬寇臨洮,朔方軍總管王晙與攝右羽林將軍薛訥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來谷口、武階、長子等處大敗吐蕃,前后殺獲數(shù)萬,獲馬羊二十萬,吐蕃死者枕藉,洮水為之不流。詩中所說的“長城戰(zhàn)”,指的就是這次戰(zhàn)爭!拔羧臻L城戰(zhàn),咸言意氣高”,這是眾人的說法。對此,詩人不是直接從正面進行辯駁或加以評論,而是以這里的景物和戰(zhàn)爭遺跡來作回答:“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薄白恪笔浅錆M的意思!鞍坠恰笔菓(zhàn)死者的尸骨!敖窆拧必炌▋删洌舷戮涠及ㄔ趦;不僅指從古到今,還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說,臨洮這一帶沙漠地區(qū),一年四季,黃塵彌漫,戰(zhàn)死者的白骨,雜亂地棄在蓬蒿間,從古到今,都是如此。這里的“白骨”,包含開元二年這次“長城戰(zhàn)”戰(zhàn)死的戰(zhàn)士,及這以前戰(zhàn)死的戰(zhàn)士。這里沒有一個議論字眼,卻將戰(zhàn)爭的殘酷極其深刻地揭示出來。這里是議論,是說理,但這種議論、說理,卻完全是以生動的形象來表現(xiàn),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極其高妙。
這首詩著重表現(xiàn)軍旅生活的艱辛及戰(zhàn)爭的殘酷,其中蘊含了詩人對黷武戰(zhàn)爭的反對情緒。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塞下曲》原文鑒賞6
《塞下曲六首(其三)》作品介紹
《塞下曲六首(其三)》的作者是李白,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64卷第8首,F(xiàn)存李白詩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樂府題目而寫時事與心聲的。其中第四首寫思婦懷念遠行的征人,當屬閨怨之類。另外五首都表述詩人“橫行負勇氣,一戰(zhàn)凈妖氛”的慷慨從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氣充溢,為盛唐邊塞詩中的奇葩之一。
《塞下曲六首(其三)》原文
作者:唐·李白
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
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
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
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
《塞下曲六首(其三)》注釋
、偎:全詩校:“一作如。”飆:狂風。
、谖紭:即中渭橋,在唐長安西北渭水上。
③辭漢月:指離開京城。
、苡:指箭,箭桿上端有羽毛,叫箭翎,又叫箭羽。
、蓐嚱:解散陣列。星芒:指旄頭星的光芒。星芒盡:指戰(zhàn)爭結束。楊素《出塞二首》其一:“兵寢星芒落,戰(zhàn)解月輪空。”
、逘I空:指士兵離開邊塞回到家鄉(xiāng)。
、呋翩我:即霍去病,漢武帝時名將,曾作過嫖姚校尉。按:畫像于麒麟閣者為霍光,非霍去病。
《塞下曲六首(其三)》賞析
李白有《塞下曲》六首。元人蕭士赟云:“此《從軍樂》體也!边@一組詩與其他許多初、盛唐邊塞詩一樣,以樂觀高亢的基調和雄渾壯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風貌。首句寫戰(zhàn)馬飛奔,有如風馳電掣。寫“駿馬”實際上是寫駕馭駿馬的健兒們,馬壯是為了借喻兵強。在唐代前期,胡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淵甚至一度被迫“稱臣于突厥”(《舊唐書·李靖傳》)。因此,健兒們殺敵心切,斗志昂揚,策馬疾行。
“出渭橋”和“辭漢月”,是指出軍隊的出發(fā)點和行軍路線!俺鑫紭颉倍傍Q鞭”,正所謂快馬加鞭,進一步烘托出健兒們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軍事任務的緊迫和唐軍士氣的旺盛。氣勢雄渾,大有高唱入云之勢。從“辭漢月”到“破天驕”,即從軍隊出發(fā)到克敵制勝,是一個極大的轉折!安逵稹,鞍上箭!疤祢湣,匈奴曾自稱“天之驕子”,這里泛指敵人。從“彎弓”到“插羽”,瞬間就完成了這樣一個大轉折,省掉了多少鏖戰(zhàn)情節(jié)和廝殺場面的'描寫,足見布局的簡潔,筆法的洗煉。然而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既然是兵強馬壯,士氣高昂,自然就會旗開得勝,馬到成功。天兵所向,勢如拉枯摧朽。這是符合邏輯和順理成章的。也暗示將領指揮得當,這次戰(zhàn)役完全符合“兵貴神速”的兵法要求。
五、六句描寫“破天驕”后的戰(zhàn)場景象。在正義之師面前,敵人不堪一擊,土崩瓦解,望風而逃。古人認為客星呈現(xiàn)白色的光芒,就是戰(zhàn)爭的征兆。星芒已盡,就意味著戰(zhàn)爭結束。北方沙漠、草原,廣闊無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霧消”,指漠北戰(zhàn)爭氣氛已經消失。
麟閣,即麒麟閣,漢代閣名,在未央宮中。漢宣帝時曾繪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勛和最高榮譽;翩我Γ富羧ゲ,漢武帝時大將,曾任“嫖姚校尉”。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凱,圖形麟閣者,止上將一人,不能遍及血戰(zhàn)之士。太白用一‘獨’字,蓋有感于其中歟。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風也。”(《李太白全集》注)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兩句確實或有諷刺之意。同時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戰(zhàn)凱旋后只能有“上將”一人圖形麟閣,但他們仍因能報效國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滿足。功業(yè)不朽不一定必須畫像麟閣。這更能體現(xiàn)健兒們的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使此詩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壯色彩。詩人為“濟蒼生,安社稷”,是“愿為輔弼”的。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歸隱林泉。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謝人間”(《翰林讀書言懷》)。從中可以窺見詩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這首詩前六句為總的鋪敘以引出結尾兩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繪出師時的雄壯,后三句妝摹破敵時的英威。全詩筆力雄健,結構新穎,篇幅布局,獨具匠心。
《塞下曲六首(其三)》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xiāng)),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注“可可詩詞頻道”的李白的詩全集欄目。()
李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xiàn)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致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而又易爆發(fā)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fā)式的,一旦感情興發(fā),就毫無節(jié)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塞下曲六首(其三)》繁體對照
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
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
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
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
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
《塞下曲》原文鑒賞7
《塞下曲》
唐代許渾
夜戰(zhàn)桑乾北,秦兵半不歸。
朝來有鄉(xiāng)信,猶自寄寒衣。
譯文/注釋
譯文
桑乾河北邊一場夜戰(zhàn),秦地士兵一半未能歸營。
早晨后方送來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訴他寒衣已經寄來。
注釋
桑乾(gān)北:桑乾河北岸。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發(fā)源于山西,流經華北平原。
秦兵:唐都在關中,是秦朝舊地,所以稱唐軍為“秦兵”。半不歸:一半回不來,指戰(zhàn)死。
鄉(xiāng)信:家鄉(xiāng)來信。
猶自:仍然。寒衣:御寒的衣服。
全文賞析
“夜戰(zhàn)桑乾北,秦兵半不歸。”前兩句僅用十個字描寫了發(fā)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戰(zhàn)。這次夜戰(zhàn)的結果,使得半數(shù)左右的戰(zhàn)士再沒有回來。這種情形是戰(zhàn)爭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實的悲劇。此詩僅用純客觀的`敘事,真實地反映一場戰(zhàn)爭。表面看來,作者對此戰(zhàn)爭未附以感情色彩,但從他描寫戰(zhàn)爭造成的慘重傷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戰(zhàn)爭中犧牲的戰(zhàn)士,是不贊成這場戰(zhàn)爭的。另外,詩人說的是桑乾河“北”而非“南”。倘若是在河的南岸作戰(zhàn),那主要是防守;如今卻打到了河的北岸,那就是主動方了。主動出擊而被打敗,其責任在于攻方的決策者、指揮者。這便給與了上層統(tǒng)治者無聲的批評。由于作者許渾生活在中唐時代,唐朝已日益走下坡路,邊塞詩多染上了時代的感傷情緒。此詩基調是凄婉、哀傷的。唐代詩人寫邊塞戰(zhàn)爭,一般習慣于以“漢”代“唐”,但許渾在這里用了“秦”,主要原因是考慮到用“漢”在音律方面犯了“孤平”。從另一方面,將唐王朝比做“暴秦”,或許也折射出對統(tǒng)治者的不滿。
“朝來有鄉(xiāng)信,猶自寄寒衣!边@兩句運用“以一總萬”的手法,在成千上萬的犧牲者中挑出某一位戰(zhàn)士,寫在他犧牲的次日早晨有家信寄來,信中告訴他御寒的衣服已經寄出。上半首簡單敘述了一次慘重的邊塞戰(zhàn)爭,下半首說戰(zhàn)士的家人來信寄冬衣的事。都不是什么特殊的內容,勾勒得也非常簡單平實,但這兩個場面緊密地安排在一起卻產生了強烈的效果:一夜之隔,頓成陰陽之隔。僅僅差了一個晚上,寄給戰(zhàn)士的家信戰(zhàn)士再也看不到;信中說縫制的御寒衣服也已寄出,可是再沒有人收取它了。此時此刻,陣亡的戰(zhàn)士其尸骨拋擲在昨夜的戰(zhàn)場,再也不需要寒衣,再也不會感受到親人的眷念之情了,而家人卻仍翹首以待,等待他的回信,等待他報以平安,等待他某一天從戰(zhàn)場歸來……悲劇效果就這樣由于結構安排而產生。猶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死亡與等待在同一個時間里交疊,讓觀者陷入思考,對犧牲者和家屬寄予深刻的同情,同時批評殘酷的戰(zhàn)爭。
這首詩詩人不發(fā)任何議論,而傾向性卻從作者提煉出來的典型事件上自然地流露出來,短小中見深刻。藝術風格顯得自然、平淡、質樸。但平淡并不淺露,思想深刻,耐人尋味,又能平中見奇,善作苦語,奇警動人。
《塞下曲》原文鑒賞8
【原文】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譯文】
天昏地黑大雁高飛,趁著黑夜單于逃跑。要率輕騎奮勇追趕,大雪撲面落滿弓刀。
【鑒賞】
此詩是《塞下曲》六首組詩中的第三首。盧綸所和的張仆射原詩今已不傳,而和詩竟流傳千古,可見其價值。盧綸曾任元帥府判官,親歷行伍生活,因此描寫此類生活的詩內容充實,情感真摯,風格雄勁。本詩描寫將軍在雪夜準備率軍追敵的壯舉,氣勢雄放豪邁。
前兩句寫月黑風高之夜,單于逃遁的情景!霸潞凇睂懗隽艘雇砉饩暗淡,漆黑無所見,“雁飛高”并不是實景而是想象中的場景。也許是敵人的行動驚起了大雁,因此大雁夜半驚飛、振翅和鳴叫,大雁的驚飛使將軍發(fā)現(xiàn)了單于的動向。此句凝練簡潔,寥寥數(shù)字,就營造出一個緊張的環(huán)境。單于是古時匈奴的.最高統(tǒng)治者,這里代指入侵者。單于在夜間逃離,可見敵軍已經全線崩潰。
后兩句寫了我軍發(fā)現(xiàn)單于夜逃,準備策馬追敵的場景。將軍發(fā)覺單于夜逃后,立即騎上快馬追擊;一場大雪驟降,落在將軍斜挎在肩上的弓和身邊佩帶的閃亮鋒利的大刀上。場面如畫,巨細畢現(xiàn),氣勢雄壯,寫出了將軍的英勇,也寫出了作戰(zhàn)的艱苦。
本詩構思精巧,場面和環(huán)境極富代表性,氣勢雄壯,激動人心。
【《塞下曲》原文鑒賞】相關文章: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12-18
塞下曲原文及注釋02-28
塞下曲原文賞析03-16
[熱門]塞下曲原文及賞析02-28
塞下曲原文翻譯及注釋02-29
塞下曲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塞下曲四首》鑒賞10-06
塞下曲六首原文03-10
塞下曲·其一原文賞析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