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二,五月婷婷激情,国产最新美女精品视频网站免费观看网址大全,国产蜜臀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91在线,国产树林野战在线播放,江苏白嫩少妇高潮露脸

三字經翻譯與原文

時間:2025-07-28 15:25:52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三字經翻譯與原文

三字經翻譯與原文1

  [原文]經子通,讀諸史①?际老,知終始②。

三字經翻譯與原文

  [注釋]①經:儒家經典。 子:諸子百家的著作。 諸史:各種史書。 ②世系:帝王、貴族世代相承的系統(tǒng)。 終始:王朝興亡的始末。

  [譯文]通曉經書和子書后,再讀各種史書。從中考究各朝代相承的系統(tǒng),了解歷史興衰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在讀史中吸取教訓)。

  [原文]自羲農,至皇帝①。號三皇,居上世②。

  [注釋]①羲:伏羲,也作伏犧,風姓,號太昊。相傳是他始畫八卦,造琴瑟,教嫁娶,作書契代結繩,造網罟教佃漁!∞r:神農,姜姓,號炎帝,其興貨 利,制耒耜,嘗百草,作醫(yī)書,制五谷!↑S帝:姓姬名軒轅,其作甲子,造律呂、貨幣、舟車、宮室等!、诰樱壕幼。。 上世:上古時代。伏羲、神農時代,傳說為公元前26世紀以前的時代,故稱上古時代。

  [譯文]從伏羲、神農,到軒轅,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后人尊稱他們?yōu)椤叭省保麄兪沁h古時代的名君。(另一種傳說:軒轅、顓頊[音專須]、帝嚳[音哭]、堯、舜為五帝時代,他們在公元前26—前22世紀。)

  [原文]唐有虞,號二帝①。相揖遜,稱盛世②。

  [注釋]①唐:即唐堯,又稱“帝堯”!∮荩杭从菟,又稱“帝舜”。二帝:指堯舜二帝。、谝具d:即謙讓。

  [譯文]唐堯、虞舜二帝先后興起,堯把帝位傳給了德才兼?zhèn)涞乃,在兩位君主的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稱頌。

  [原文]夏有禹,商有湯①。周文武,稱三王②。

  [注釋]①夏:國號!∮恚盒真(音四),受虞舜禪位當了君王,國號為夏,歷史上稱為夏禹王!∩蹋簢!盒兆,推翻夏朝當了君王,歷史上稱商湯王!、谥芪渫酰何耐跣占,武王是文王的兒子,名發(fā),推翻了商朝當了君王,追尊其父為周文王。

  [譯文]夏代(約公元前2070--前1600年)的開國君主是禹,商代(約公元前1600—前1046年)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約公元前1046—前256年)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有德有才的君主被后世稱為“三王”。

  [原文]夏傳子,家天下①。四百載,遷夏社②。

  [注釋]①家天下:堯舜二帝不傳子而傳賢,帝王禪讓制,天下為公。

  夏禹王不傳賢而傳子,實行世襲制,以天下為自家。從夏禹王到夏朝滅亡,經歷17主,共400余年。、谳d:年!∵w:遷移!∩纾荷琊,即國家政權。

  [譯文]從夏禹王開始,將君位傳給兒子,從此天下被一家統(tǒng)治。夏朝延續(xù)了四百多年后被湯滅亡。

  [原文]湯伐夏,國號商①。六百載,至紂亡②。

  [注釋]①湯:成湯王,商朝的開國君主。 夏:夏桀王,夏朝末代君主!、诩q:殷紂王,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商朝分前后兩個時期,共經歷了30主(公元前1600—前1300年為前期,歷19主;公元前1300—前1046年為后期,歷11主),共640余年。

  [譯文]湯王討伐夏桀,滅亡了夏朝,建立商朝。商朝經歷了600多年,到商紂王就滅亡了。

  [原文]周武王,始誅紂①。八百載,最長久②。

  [注釋]①周武王:姓姬名發(fā),文王之子!≌D:誅殺!、诎税佥d:周朝自公元前約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共約八百年。

  [譯文]周武王起兵公元前1046年滅掉商朝,誅殺紂王,建立周朝。[周朝從建立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建都鎬京(今西安),史稱西周。從公元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今洛陽西),到公元前被秦所滅,史稱東周。] 周朝前后延續(xù)約800年,統(tǒng)治最長久。

  [原文]周共和,始紀年。歷宣幽,始東遷。

  [譯文]西周晚期公元前841年,都城的人起義,周厲王逃出,即由共伯和執(zhí)掌王事,達14年,歷史上號稱共和,將這一年稱共和元年,中國古代的歷史紀 年也就從這一年開始。(按:這里說的“共和元年”中國歷史紀年開始,指的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公布前的歷史記載。但是,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 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以后,中國的歷史的紀年即從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西周共和以后,經歷了厲王、宣王兩代國王后, 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從鎬京向東遷都到洛陽,歷史進入東周。

  [原文]周轍東,王綱墜①。稱干戈,尚游說②。始春秋,終戰(zhàn)國③。五霸強,七雄出④。

  [注釋]①轍:車輪輾后的痕跡!≈苻H東:周平王向東遷都到洛陽!⊥蹙V:朝廷的綱紀、法度!嫞核ヂ洹M蹙V墜,指奴隸制度的'崩潰!、谏校撼缟!∮握f:勸說各國諸侯推行自己的主張。 ③春秋: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zhàn)國: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為止。、芪灏裕褐复呵飼r的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咝郏褐笐(zhàn)國時的秦、楚、齊、燕、韓、趙、魏。

  [譯文]西周滅亡,周平王東遷后,東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力越來越弱。各個諸侯國之間時常相互攻伐,政客們也紛紛向掌權者游說自己的政治主張。東周分為 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階段。春秋時期有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五霸逞強。戰(zhàn)國時代則有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爭雄。

  [原文]嬴秦氏,始兼并①。傳二世,楚漢爭②。

  [注釋]①嬴秦氏:姓嬴,名政。嬴政兼并六國,自稱秦始皇。②傳:傳承!《溃好ィ厥蓟实膬鹤。 楚:楚霸王,姓項,字羽,自號西楚霸王!h:漢高祖,名邦!帲籂帄Z(天下)。

  [譯文]秦王嬴政吞并六國統(tǒng)一天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秦朝傳到二世胡亥(前209—前207年)的時候,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后形成了楚漢相爭的局面。

  [原文]高祖興,漢業(yè)建①。至孝平,王莽篡②。

  [注釋]①高祖:即漢高祖劉邦。因起兵響應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后與項羽領導的農民軍同為反秦主力。公元前206年推翻秦朝統(tǒng)治。經過楚漢相爭,戰(zhàn)勝項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漢王朝。 興:興起。 業(yè):基業(yè)!、谛⑵剑盒⑵降蹌⑿b。 王莽:漢元帝王姓皇后之侄,官至大司馬, 于公元8年殺害了漢平帝,自立為皇帝,取代漢朝,改國號為“新”,建都長安(“新”政權于公元23年被綠林農民起義軍所滅)!〈;篡奪。

  [譯文]漢高祖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基業(yè)。漢朝的皇位傳延了兩百多年,到了漢平帝時,皇位被王莽篡奪,西漢結束。王莽篡位后,天下又隨之大亂。

  [原文]光武興,為東漢①。四百年,終于獻②。

  [注釋]①光武;光武帝,姓劉,名秀,字文叔,劉邦的第九世孫。東漢:光武中興之后史稱東漢,亦稱后漢。這以前(包括“新”)史稱西漢,亦稱前漢! ②獻;漢獻帝,名協(xié),漢朝最后一位皇帝。獻帝時,曹操入朝,自擅漢權。殺死了皇后及皇子,公元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帝為山陽公,至此東漢滅亡。

  [譯文]漢光武帝消滅王莽,中興漢室,建立東漢。漢朝歷經400余年,到漢獻帝時滅亡。

  [原文]蜀魏吳,爭漢鼎①。號三國,迄兩晉②。

  [注釋]①魏:魏主曹丕,曹操的兒子,其篡奪漢獻帝帝位,國號為魏。 蜀: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 吳:孫權的國號。 鼎:古代大型三足銅器。相傳夏禹收聚天下之金,鑄成九鼎,后稱之為傳國重器,象征著皇位。、谄和杲Y,終止!蓵x:東晉和西晉。

  [譯文]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爭奪漢朝的天下,這個時代稱為三國時代。司馬炎滅三國而建晉朝。晉朝分為西晉(公元265—317年)和東晉(公元317—420年)兩個時期。

  [原文]宋齊繼,梁陳承①。為南朝,都金陵②。

  [注釋]①南朝:公元420年東晉滅亡到公元589年隋朝統(tǒng)一,我國歷史上形成南北對峙局面,史稱南北朝。南朝即指這一時期相繼在建康(今南京)建都 的宋(420-479)、齊(479-502)、梁(502-557)、陳(557-589)四個朝代!、诮鹆辏杭唇ǹ,今南京。

  [譯文]晉朝遷往南方不久衰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南北朝時期。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國都定在金陵。

  [原文]北元魏,分東西①。宇文周,與高齊②。

  [注釋]①北:北朝!≡海罕蔽旱牢涞郏胀匕,名珪。至孝文帝時,因為仰慕中國文化,改姓元,因此稱元魏!》謻|西: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兩個政權。東魏建都洛陽,西魏建都長安!、谟钗闹埽罕敝荛h帝宇文覺!「啐R:北齊文宣帝高洋。

  [譯文]與南朝同時并存的統(tǒng)治北方的王朝稱北朝。自北魏始,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后來,西魏為北周宇文泰所代,東魏被北齊高洋所代。

  [原文]迨至隋,一土宇①。不再傳,失統(tǒng)緒②。

  [注釋]①怠:及,到了!∷澹核逦牡,姓楊名堅!∫唬航y(tǒng)一。土宇:天下!、谠賯鳎褐傅谌!〗y(tǒng)緒:世系,皇位的傳承。

  [譯文]隋文帝楊堅再次統(tǒng)一天下,于公元581年建立隋朝,中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但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荒淫無道,隋朝只傳了一代,至公元618年便很快滅亡了。

  [原文]唐高祖,起義師①。除隋亂,創(chuàng)國基②。二十傳,三百載③。梁滅之,國乃改④。

  [注釋]①唐高祖:李淵,字叔德。西涼公李昞之子。李淵曾在隋朝作官,立大功,進爵唐王!∑穑浩鸨!×x師:伸張正義的軍隊。②創(chuàng):開創(chuàng)! 建立國家的基礎。、鄱畟鳎禾瞥矀髁20代!∪佥d:唐朝自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歷時近三百年。④梁:后梁太祖,姓朱,名溫,曾在唐昭宗時 做官,封梁王。他廢除昭宗而篡奪天下,改國號為梁。

  [譯文]唐高祖李淵,發(fā)起“仁義”之師,清除了各路的反隋大軍,消除了隋末的動亂,開創(chuàng)唐王朝的基業(yè)。唐王朝共傳了二十代,歷時近三百年,后被梁所滅,才又改換了朝代。

  [原文]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①。

  [注釋]①五代:唐朝以后,在中國北方大部地區(qū)先后建立政權的有梁(907-923)、唐(923-936)、晉(936-946)、漢 (947-950)、周(951-960)五個朝代,稱為后五代。(在這同一時期,在南方和山西地區(qū)先后建立了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后 蜀、南平、北漢等政權,史稱十國。)

  [譯文]后梁、后唐、后晉,及后漢、后周五個朝代更替,歷史上稱為五代。這五個朝代的興衰更替,都有著一定的原因。然而,五代都是短命王朝,因都是軍閥建立,以武力建國,成的快,敗的也迅,得之容易,失之也易。

  [原文]炎宋興,受周禪①。十八傳,南北混②。

  [注釋]①炎宋:宋朝。據(jù)儒家五行學說,宋太祖趙匡胤是以火德而稱王的,故稱宋朝為火宋,又稱炎宋。 禪:禪讓。、谑藗鳎耗纤螐奶孚w匡胤到趙 昺,共傳了十八代帝王!∧媳保罕彼(960-1127)和南宋(1127-1279);欤汉嫌嫞改纤魏捅彼魏嫌嬍耸。

  [譯文]宋太祖趙匡胤興起,接受后周皇帝的禪讓而建立宋朝。宋朝傳了十八代,是北宋、南宋合在一起算的。宋朝時期,雖然在宋太祖與宋太宗的努力下,消除了兩百多年的封建割據(jù),但邊境少數(shù)民族政權興起,南北混戰(zhàn),中國依然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國度。

  [原文]遼與金,皆稱帝①。元滅金,絕宋世②。蒞中國,兼戎狄③。九十年,國祚廢④。

  [注釋]①遼:公元916年北方契丹族耶律阿保機稱帝,國號契丹。公元 927年,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 金:公元1115年,遼東女貞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稱帝,國號金。 ②元:元朝,蒙古族政權。遼被金滅,金被蒙古滅亡,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絕:斷絕。 ③蒞:臨,到。 中國:中原地區(qū)。 戎狄:古時稱西方民族為戎,稱北方民族為狄。 ④九十年:元朝自1279年到1368年共九十年。祚:皇位,帝位。 廢:廢掉。

  [譯文]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遼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國家,自稱皇帝,最后蒙古人滅亡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新統(tǒng)一了中國。元朝統(tǒng)一了中原,并且兼并了邊疆的少數(shù)民族。然而它只維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

  [原文]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①。迨成祖,遷燕京,十七世,至崇禎②。

  [注釋]①太祖: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朱元璋滅元朝建立大明帝國,他自己當了皇帝,年號洪武,國都在金陵(今南京)。 ②。捍。 成祖:明成祖朱棣(音地),朱元璋第四子。 燕京:今北京。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十九年(1421年),由南京遷都北京。 十七世: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到思宗朱由檢,共歷十七帝。 崇禎: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的年號。

  [譯文]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推翻了元朝的統(tǒng)治,統(tǒng)一全國,建立大明王朝。他自己當上了皇帝,史稱太祖,年號洪武,定都南京。明成祖即位后遷都北京。明朝共經歷了十七個皇帝,到崇禎皇帝為止時明朝滅亡。

  [原文]權閹肆,寇如林①。至闖王,神器焚②。清太祖,膺景命③。靖四方,克大定④。

  [注釋]①閹:太監(jiān)。權閹:指掌了大權的宦官!∷粒簽樗麨。 寇:污稱農民起義軍!、陉J王:即明末農民起義的杰出領袖李自成,號稱李闖王,他領導的規(guī)模最大的一支起義軍,于1644年攻克北京,逼死崇禎,明朝滅亡。但李自成的政權只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 神器:這里比喻明朝政權。 焚:焚燒,毀壞。 ③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王朝第一個皇帝。1616年建立后金。 膺:承受,接受。 景命:即天命。④靖:平定。

  [譯文]宦官肆意專權,為所欲為,農民反抗運動,風起云涌,遍及各地。義軍首領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滅亡。清太祖努爾哈赤自稱接受天命,入主中原,平定了各地“流寇”,統(tǒng)一了中國。

  [原文]廿一史,全在茲①。載治亂,知興衰②。

  [注釋]①廿:二十。 廿一史:指《史記》、《漢書》、 《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唐 書》、《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為廿一史。后加上《新唐書》、《新五代史》、《明史》為二十四史。這些都是所謂正史。 ②載:記載。 治:安定,太平。 亂:戰(zhàn)亂,混亂。

  [譯文]二十一史全在這里了,它記載了各朝各代治亂之跡,從中可以了解各代王朝興衰的原因。

  [原文]讀史者,考實錄①。通古今,若親目②。

  [注釋]①實錄:編年體的一種體裁,古代繼位之君命史官為死去的國君所編寫的編年體大事記!⊥;通曉,了解。 若:好像!∮H目:親眼看見。

  [譯文]讀史書的人,還應查考歷代實錄,通曉古今發(fā)生的事件,就好像親眼所見一樣。

三字經翻譯與原文2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譯文」

  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學習環(huán)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不使人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原文」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譯文」

  戰(zhàn)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布機上的布來教子。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五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原文」

  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譯文」

  僅僅是供養(yǎng)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么用呢?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譯文」

  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jié)和知識。

  「原文」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譯文」

  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效仿和實行的。漢代的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原文」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shù)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譯文」

  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友愛兄弟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shù)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章。我國采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shù)字,然后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原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譯文」

  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什么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準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原文」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譯文」

  再讓我們看一看四周環(huán)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這四時季節(jié)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huán)往復,永不停止。說到東、南、西、北,這叫做“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原文」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shù)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譯文」

  至于說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jù)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shù)字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做為處事做人的標準,社會就會永保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原文」

  稻梁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譯文」

  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粱,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谷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后來漸漸被人們馴化。

  「原文」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

  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譯文」

  高興叫做喜,生氣叫做哀,害怕叫做懼,心里喜歡叫愛,討厭叫惡,內心很貪戀叫做欲,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我國古代人把制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

  「原文」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譯文」

  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孫和曾孫,從高祖父到曾孫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tǒng)的承續(xù)關系。

  「原文」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

  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

  「譯文」

  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前面提到的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是人人都應遵守的。

  「原文」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譯文」

  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并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

  「原文」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譯文」

  《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門人和弟子,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的一部書!睹献印愤@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也是有關品行修養(yǎng)、發(fā)揚道德仁義等優(yōu)良德行的言論。

  「原文」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譯文」

  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子思,“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原文」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譯文」

  把四書讀熟了,《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对姟、《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當仔細閱讀。

  「原文」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譯文」

  《連山》、《歸藏》、《周易》,是我國古代的三部書,這三部書合稱“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來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循環(huán)變化道理的書籍!稌洝返膬热莘至鶄部分: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態(tài)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原文」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大小戴注禮記述圣言禮樂備

  「譯文」

  周公著作了《周禮》,其中記載著《天官》、《春官》、《秋官》等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圣賢的著作,這使后代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關禮樂的情形。

  「原文」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譯文」

  《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部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實在是值得我們去吟唱朗誦的。后來由于周朝的衰落,《詩經》也就跟著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xiàn)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辨。

  「原文」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譯文」

  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經傳都讀熟了然后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來讀,并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原文」

  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譯文」

  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經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后,再讀史書、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們盛衰的原因,才能從歷史中記取教訓。

  「原文」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譯文」

  自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因此后人尊稱他們?yōu)椤叭省。黃帝之后,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而把帝位傳給了才德兼?zhèn)涞乃,在兩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稱頌。

  「原文」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譯文」

  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zhèn)涞木醣缓笕朔Q為三王。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家族所有的了。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它的統(tǒng)治。

  「原文」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譯文」

  夏桀在位時因為暴虐無道,成湯起而討伐,建立了新王朝國號商。傳了六百多年,到紂王時就滅亡了。周武王起兵殺死紂王,滅掉商朝,建立周朝,周朝的歷史最長,前后延續(xù)了八百多年。

  「原文」

  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

  始春秋,終戰(zhàn)國,五霸強,七雄出

  「譯文」

  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后,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fā)生戰(zhàn)爭,而游說之士也開始大行其道。東周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一是戰(zhàn)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五霸,戰(zhàn)國的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原文」

  嬴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yè)建,至孝平,王莽篡

  「譯文」

  戰(zhàn)國末年,秦國的勢力日漸強大,把其他諸侯國都滅掉了,建立了統(tǒng)一的秦朝。秦傳到二世胡亥,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后,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漢高祖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漢朝的帝位傳了兩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時,就被王莽篡奪了。

  「原文」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于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譯文」

  王莽改國號為新,后劉秀推翻更始帝,恢復國號為漢,史稱東漢光武帝,東漢延續(xù)四百年,到漢獻帝的時候滅亡。東漢末年,魏國、蜀國、吳國爭奪天下,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后來魏滅了蜀國和吳國,但被司馬懿篡奪了帝位,建立了晉朝,晉又分為東晉和西晉兩個時期。

  「原文」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譯文」

  晉朝王室南遷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繼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時代。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國都建在金陵。北朝則指的是元魏。元魏后來也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覺篡了位,建立了北周;東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齊。

  「原文」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tǒng)緒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chuàng)國基

  「譯文」

  楊堅重新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了隋朝,歷史上稱為隋文帝。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即位后,荒淫無道,隋朝很快就滅亡了。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最后隋朝滅亡,他戰(zhàn)勝了各路的反隋義軍,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原文」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譯文」

  唐朝的統(tǒng)治近三百年,總共傳了二十位皇帝。到唐哀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從此滅亡。為和南北朝時期的梁相區(qū)別,歷史上稱為后梁。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個朝代的更替時期,歷史上稱作五代,這五個朝代的更替都有著一定的原因。

  「原文」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遼與金,帝號紛,迨滅遼,宋猶存

  「譯文」

  趙匡胤接受了后周“禪讓”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傳了十八個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南下侵擾,結果又成了南北混戰(zhàn)的局面。北方的遼國和金國先后稱帝,還常常侵略宋朝。遼國滅亡時,宋朝還沒有滅亡。

  「原文」

  至元興,金緒歇,有宋世,一同滅

  并中國,兼戎狄,明太祖,久親師

  「譯文」

  元朝興起時,金國的命運也就終止了。金國被元朝滅亡后,宋朝同樣被元朝消滅了。蒙古人入主中原,兼并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傳國九十一年后,明太祖朱元璋長期親自督師血戰(zhàn),消滅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原文」

  傳建文,方四祀,遷北京

  永樂嗣,迨崇禎,煤山逝

  「譯文」

  朱元璋死后傳位給孫子朱允文,朱允文只作了四年皇帝。朱元璋第九子登上皇位,改年號為永樂,并由南京遷都到北京。到崇禎皇帝時,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自盡,明朝從此滅亡。

  「原文」

  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至世祖,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終

  「譯文」

  清軍入關后,清世祖順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亂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至順治帝時統(tǒng)一中國。清朝傳位十二世至宣統(tǒng)帝,清朝亡。

  「原文」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口而誦,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譯文」

  讀歷史的人應該更進一步地去翻閱歷史資料,了解古往今來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像是自己親眼所見一樣。我們讀書學習,要有恒心,要一邊讀,一邊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晚都把心思用到學習上,才能真正學好。

  「原文」

  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譯文」

  從前,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像孔子這樣偉大的圣賢,尚不忘勤學,何況我們普通人呢?宋朝時的趙普,官已經做到了中書令了,天天還手不釋卷地閱讀《論語》,不因為自己已經當了高官,而忘記勤奮學習。

  「原文」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譯文」

  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們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晉朝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發(fā)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戰(zhàn)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

  「原文」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譯文」

  晉朝人車胤,把螢火蟲放在紗袋里當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家境貧苦,卻都能在艱苦條件下繼續(xù)求學。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在艱苦的環(huán)境里仍堅持讀書。

  「原文」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譯文」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號大泉,小時候不想念書,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后來成了大學問家。象蘇老泉上了年紀,才后悔當初沒好好讀書,而我們年紀輕輕,更應該把握大好時光,發(fā)奮讀書,才不至于將來后悔。

  「原文」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譯文」

  宋朝有個梁灝,在八十二歲時才考中狀元,在金殿上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所有參加考試的人都不如他。梁灝這么大年紀,尚能獲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驚異,欽佩他的好學不倦。而我們應該趁著年輕的時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無量。

  「原文」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譯文」

  北齊有個叫祖瑩的人,八歲就能呤詩,后來當了秘書監(jiān)著作郎。另外唐朝有個叫李泌的人,七歲時就能以下棋為題而作出詩賦。他們兩個人的聰明和才智,在當時很受人們的贊賞和稱奇,現(xiàn)在我們正是求學的開始,應該效法他們,努力用功讀書。

  「原文」

  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

  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譯文」

  在古代有許多出色的女能人,象東漢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辨琴聲好壞,晉朝的才女謝道韞則能出口成詩。象這樣的兩個女孩子,一個懂音樂,一個會作詩,天資如此聰慧,身為一個男子漢,更要時時提醒自己,充實自己才對。

  「原文」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

  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

  「譯文」

  唐玄宗時,有一個名叫劉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歲,就被推舉為神童,并且做了負責刊正文字的官。劉晏雖然年紀這么小,但卻已經做官了,擔當國家給他的重任,你們這些小孩子,要想成為有用的人,只要勤奮好學,也可以和劉晏一樣名揚后世。

  「原文」

  犬守夜,雞司晨,茍不學,曷為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譯文」

  狗在夜間會替人看守家門,雞在每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能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么資格稱為人呢?蠶吐絲以供我們做衣料,蜜蜂釀蜜供人們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真不如小動物。

  「原文」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譯文」

  我們要在幼年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后能夠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如果你為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人民就會贊揚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因你得到榮耀,給祖先增添光彩,也給后代留下好的榜樣。

  「原文」

  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譯文」

  有的人留給子孫后代的是金銀錢財,而我并不這樣,我只希望他們能精于讀書學習,長大后做個有所作為的人。反復講了許多道理,只是告訴孩子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獲,而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三字經翻譯與原文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shù),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shù)。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協(xié)。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當師敘,勿違背。

  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

  禮樂射,御書數(shù)。古六藝,今不具。

  惟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大小戴,注禮記。述圣言,禮樂備。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讀諸史?际老,知始終。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夏有禹,商有湯。周武王,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

  始春秋,終戰(zhàn)國。五霸強,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yè)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于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tǒng)緒。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chuàng)國基。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權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夸。

  道咸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同光后,宣統(tǒng)弱。傳九帝,滿清歿。

  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

  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后漢三,國志四。兼證經,參通鑒。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蔡文姬,能辯琴。謝道韞,能詠吟。

  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口而誦,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晏雖幼,身已仕。有為者,亦若是。

  犬守夜,雞司晨。茍不學,曷為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譯文】

  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長過程中,后天的學習環(huán)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戰(zhàn)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僅僅是供養(yǎng)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jié)和知識。

  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shù)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我國采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shù)字,然后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什么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準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相互之間遵守道義,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再讓我們看一看四周環(huán)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這四時季節(jié)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huán)往復,永不停止。

  說到東、南、西、北,這叫作”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至于說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jù)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shù)字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做為處事做人的標準,社會就會永保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谷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后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后,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高興叫作喜,生氣叫作怒,悲傷叫作哀,害怕叫作懼,心里喜歡叫愛,討厭叫惡,欲望叫作欲,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這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五種顏色,是人們的肉眼能夠識別的。

  在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咸,這五種味道。

  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

  我國古代人把制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

  我們的祖先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本身,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孫和曾孫。從高祖父到曾孫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tǒng)的承續(xù)關系。

  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

  前面提到的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是人人都應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

  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shù)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xiàn)在已經沒有人能同時具備了。

  在六藝中,只有書法現(xiàn)在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當一個人認識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說文解字》,這樣對于研究高深的學問是有幫助的。

  我國的文字發(fā)展經歷了古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這一定要認清楚,不可搞混亂了。

  假如你想廣泛地學習知識,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也無從下手,但如能做大體研究,還是能了解到許多基本的道理。

  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并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

  《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是一部書。

  《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yǎng)、發(fā)揚道德仁義等優(yōu)良德行的言論。

  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把四書讀熟了,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

  《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當仔細閱讀。

  《連山》、《歸藏》、《周易》,是我國古代的三部書,這三部書合稱”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來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循環(huán)變化的道理的書籍。

  《書經》的內容分六個部分: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態(tài)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周公著作了《周禮》,其中記載著當時六宮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

  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圣賢的著作,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關禮樂的情形。

  《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實在是值得我們去朗誦的。

  后來由于周朝的衰落,詩經也就跟著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xiàn)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辯。

  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

  經傳都讀熟了然后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來讀,并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經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后,再讀史書、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們盛衰的原因,才能從歷史中記取教訓。

  自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因此后人尊稱他們?yōu)椤比省薄?/p>

  黃帝之后,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而把帝位傳給了才德兼?zhèn)涞乃,在兩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稱頌。

  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zhèn)涞木醣缓笕朔Q為三王。

  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家族所有的了。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它的統(tǒng)治。

  商湯討伐夏桀,定國號為商,商朝存在了六百年左右,到紂王的時候商朝滅亡

  周武王起兵滅掉商朝,殺死紂王,建立周朝,周朝的歷史最長,前后延續(xù)了八百多年。

  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后,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fā)生戰(zhàn)爭,而游說之士也開始大行其道。

  東周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一是戰(zhàn)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五霸。戰(zhàn)國的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戰(zhàn)國末年,秦國的勢力日漸強大,把其他諸侯國都滅掉了,建立了統(tǒng)一的秦朝。秦傳到二世胡亥,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后,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

  漢高祖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漢朝的帝位傳了兩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時,就被王莽篡奪了。

  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天下大亂,劉秀推翻更始帝,恢復國號為漢,史稱東漢光武帝,東漢延續(xù)四百年,到漢獻帝的時候滅亡。

  漢末年,魏國、蜀國、吳國爭奪天下,形成三國相爭的局面。后來魏滅了蜀國和吳國,但被司馬炎篡奪了帝位,建立了晉朝,晉又分為東晉和西晉兩個時期。

  晉朝王室南遷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繼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時代。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國都建在金陵。

  北朝則指的是元魏。元魏后來也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覺篡了位,建立了北周;東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齊。

  楊堅重新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了隋朝,歷史上稱為隋文帝。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即位后,荒淫無道,隋朝很快就滅亡了。

  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最后隋朝滅亡,他戰(zhàn)勝了各路的反隋義軍,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唐朝的統(tǒng)治近三百年,總共傳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從此滅亡。為和南北朝時期的梁相區(qū)別,歷史上稱為后梁。

  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個朝代的更替時期,歷史上稱作五代,這五個朝代的更替都有著一定的原因。

  趙匡胤接受了后周”禪讓”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傳了十八個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南下侵擾,結果又成了南北混戰(zhàn)的局面。

  北方的遼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國家,自稱皇帝,最后蒙古人滅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統(tǒng)一了中國。

  元趄的疆域很廣大,所統(tǒng)治的領土,超過了以前的每一個朝代。然而它只維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

  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義,最后推翻元朝統(tǒng)治,統(tǒng)一全國,建立大明,他自己當上了皇帝,號洪武,定都在金陵。

  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國都由金陵遷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傳了十六個皇帝,直到崇禎皇帝為止,明朝就滅亡了。

  明朝末年,宦官專權,天下大亂,老百姓紛紛起義,以闖王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攻破北京,迫使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最后滅亡。

  清朝道光、咸豐年間,發(fā)生了變亂,英軍挑起鴉片戰(zhàn)爭。英、法兩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法國神父被殺為由組成聯(lián)軍,直攻北京。

  同治、光緒皇帝以后,清朝的國勢已經破敗不堪,當傳到第九代宣統(tǒng)皇帝時,就被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統(tǒng)治,廢除了帝制、建立了憲法,成立了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tǒng)。

  以上所敘述的是從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國的古今歷史,我們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亂興衰,領悟到許多有益的東西。

  中國和歷史書雖然紛繁、復雜,但在讀的時候應該有次序:先讀《史記》,然后讀《漢書》。

  第三讀《后漢書》,第四讀《三國志》,讀的同時,還要參照經書,參考《資治通鑒》,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的治亂興衰了。

  讀歷史的人應該更進一步地去翻閱歷史資料,了解古往今來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象是自己親眼所見一樣。

  從前,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像孔子這樣偉大的圣賢,尚不忘勤學,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宋朝時趙中令——趙普,他官已經做到了中書令了,天天還手不釋卷地閱讀論語,不因為自己已經當了高官,而忘記勤奮學習。

  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們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

  漢朝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發(fā)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戰(zhàn)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

  晉朝人車胤,把螢火蟲放在紗袋里當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條件下繼續(xù)求學。

  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李密放牛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在艱苦的環(huán)境里仍堅持讀書。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號老泉,小時候不想念書,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后來成了大學問家。

  象蘇老泉上了年紀,才后悔當初沒好好讀書,而我們年紀輕輕,更應該把握大好時光,發(fā)奮讀書,才不至于將來后悔。

  宋朝有個梁灝,在八十二歲時才考中狀元,在金殿上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所有參加考試的人都不如他。

  梁灝這么大年紀,尚能獲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驚異,欽佩他的好學不倦。而我們應該趁著年輕的時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無量。

  北齊有個叫祖瑩的人,八歲就能吟詩,后來當了秘書監(jiān)著作郎。另外唐朝有個叫李泌的人,七歲時就能以下棋為題而作出詩賦。

  他們兩個人的聰明和才智,在當時很受人們的贊賞和稱奇,現(xiàn)在我們正是求學的開始,應該效法他們,努力用功讀書。

  在古代有許多出色的女能人。象東漢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辯琴聲好壞,晉朝的才女謝道韞則能出口成詩。

  象這樣的兩個女孩子,一個懂音樂,一個會作詩,天資如此聰慧;身為一個男子漢,更要時時警惕,充實自己才對。

  唐玄宗時,有一個名叫劉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歲,就被推舉為神童,并且做了負責刊正文字的官。

  我們讀書學習,要有恒心,要一邊讀,一邊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學習上,才能真正學好。

  劉晏雖然年紀這么小,但卻已經做官來,擔當國家給他的重任,要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只要勤奮好學,也可以和劉晏一樣名揚后世。

  狗在夜間會替人看守家門,雞在每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能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么資格稱為人呢。

  蠶吐絲以供我們做衣料,蜜蜂可以釀制蜂蜜,供人們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真不如小動物。

  我們要在幼年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后能夠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

  如果你為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人民就會贊揚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榮耀,給連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給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樣。

  有的人遺留給子孫后代的是金銀錢財,而我并不這樣,我只希望他們能精于讀書學習,長大后做個有所作為的人。

  反復講了許多道理,只是告訴孩子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獲,而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三字經翻譯與原文】相關文章:

大招原文及翻譯02-29

兼愛原文翻譯03-01

氓原文與翻譯05-25

式微原文及翻譯05-26

孟嘗君原文及翻譯05-26

元日原文,翻譯05-30

野望原文翻譯05-30

海棠原文翻譯05-30

《江漢》原文翻譯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