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二,五月婷婷激情,国产最新美女精品视频网站免费观看网址大全,国产蜜臀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91在线,国产树林野战在线播放,江苏白嫩少妇高潮露脸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

時間:2025-07-28 15:17:52 好文 我要投稿

[優(yōu)秀]《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0篇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

  《秋思》

  自憐楚客悲秋思,難寫絲桐。目斷書鴻。平淡江山落照中。

  誰家水調(diào)聲聲怨,黃葉西風。罨畫橋東。十二玉樓空更空。

  創(chuàng)作背景

  詞疑作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秋,時作者自蘇州北上,途經(jīng)揚州。

  賞析

  《羅敷歌》,亦名《采桑子》,得名于漢樂府民歌《陌上!。賀鑄此題,為一五首組詞,從其三上片所寫“東南自古繁華地,歌吹揚州,十二青樓,最數(shù)秦娘第一流”,知此詞寫于揚州。

  這首詞的主調(diào)是抒發(fā)一種濃重的悲秋感,及由此而引致對人事聚散無常的深深悲慨之情。

  首句“自憐楚客悲秋思”,直點悲秋情緒,為全詞定一基調(diào)。按楚客,指宋玉。宋玉,楚人,其《九辯》曾有“悲哉!秋之為氣也”的慨嘆。自憐,自我憐憫之意。兩字見出了作者遠離家國,離群索居的苦悶。正因為遠離家國,離群索居,適逢肅殺悲涼之秋,詞人郁悶的心境,更增幾分惆悵感!半y寫絲桐”,承接上句,是說這種因秋所致的悲愁感,是任何美妙的音樂也難以抒發(fā)排遣而出。四字言簡意賅,渲染得恰到好處,非常委婉曲折地傳達出了作者因秋所致的“悲”與“思”。

  “目斷書鴻,平淡江山落照中”。這兩句承前:因秋而悲,離群索居,于是自然勾起對家國的思念。但極目遠眺,望眼欲穿,何嘗見任何傳書的鴻影,唯只有那每日都見平淡無奇的山河掩映在一片落日的斜輝中。平淡兩字,用得恰到好處,將作者此刻心情,表露得十分真切。試想,籠罩在一片悲秋思鄉(xiāng)之情中的作者,又有何觀景心思。既無心觀景,自然覺得所見之景平淡無奇。況值黃昏時節(jié),那沉沉欲墜的紅日,配合上悲涼蕭瑟的秋景,詞人首先產(chǎn)生的感受就是一股莫名的凄楚之情。好在詞人雖無心賞景,而景色自不會因詞人的主觀感受而有所改變。這句的好處在于作者有意無意之間非?陀^形象地呈現(xiàn)給了讀者一幅落日殘照下的山河勝景圖,給人以色調(diào)和諧、濃淡相宜之感。

  “誰家水調(diào)聲聲怨,黃葉西風”。按水調(diào),曲牌名。杜牧《揚州詩》:“誰家唱水調(diào),明月滿揚州”。水調(diào)屬商調(diào)曲,其聲哀怨,相傳唐玄宗入蜀,聽水調(diào)歌而深感“山川滿目淚沾衣”。這首詞作于揚州,順手化用杜牧詩句是很自然的。但妙在化用得天衣無縫、融合無間,它借助于黃葉西風的秋景描寫,把原詩句所具的聽覺感受與眼前的視覺感受融為一體,渲染出了一種凄清蕭疏哀怨悲婉的意境,與詞首悲秋的氣氛相照應(yīng)。

  “罨畫橋東,十二玉樓空更空”。罨畫,色彩斑雜的彩畫,這里指裝飾鮮麗的建筑物。玉樓,仙人所居之樓,這里為青樓的美稱。十二,狀其多也。作者由唐人杜牧留下薄幸名聲的揚州地面,聯(lián)想到杜牧的詩句。更因黃葉西風的感召,涌發(fā)出無限悲愁之感,復(fù)由自然聯(lián)想到人世的聚散、男女的歡情,深感任何美妙繁華之景的短暫易逝。昔日歡聚的`美好時刻,現(xiàn)在看來,有如虛無縹緲的神仙世界。故往日的歡會,無論當時覺得如何美妙,對照今天的離散來說,真有不堪回首之感!翱崭铡比郑耐兄~人無限人世聚散無常的悲慨之情,其懷人而不得的愁情,亦由此得到充分的宣泄。

  此詞前半重在抒發(fā)悲秋之情,后半重在表達人世聚散的感喟。其思想情緒之表達,或直抒而出,或借景生發(fā),用語平淡中顯自然,疏雅中見秾麗。其深沉厚重的感情,借助于渾融圓整的意境得到了抒發(fā),頗體現(xiàn)賀詞情思纏綿而又精于組織的特色。

  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nèi)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2

  秋思-張籍原文

  秋思

  張籍〔唐代〕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注釋

  家:一作“歸”。

  意萬重:形容思緒萬千。

  復(fù)恐:又恐怕。

  行人:指送信的人。

  臨發(fā):將出發(fā)。

  開封:拆開已經(jīng)封好的家書。

  秋思-張籍拼音解讀

  Qiu Si

  Zhang Ji 〔Tang Dai 〕

  Luo Yang Cheng Li Jian Qiu Feng,Yu Zuo Jia Shu Yi Wan Zhong 。

  Fu Kong Cong Cong Shuo Bu Jin,Xing Ren Lin Fa You Kai Feng 。

  相關(guān)翻譯

  洛陽城里刮起了秋風,心中思緒翻涌想寫封家書問候平安。

  又擔心時間匆忙有什么沒有寫到之處,在送信之人即將出發(fā)前再次打開信封檢查。

  相關(guān)賞析

  盛唐絕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于浪漫氣息轉(zhuǎn)向?qū)憣崱埣@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富于包孕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jié),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xiāng)的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懷念。

  第一句是寫詩人客居洛陽,現(xiàn)在秋天到了。詩人沒有大筆濃墨的渲染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凄慘景象,讀者的閱讀中當然不會有那種“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凄涼感受。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晉代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仿佛,當他“見秋風”而起鄉(xiāng)思的時候,也許曾經(jīng)聯(lián)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但由于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只好修一封家書來寄托思家懷鄉(xiāng)的感情。這就使本來已經(jīng)很深切強烈的鄉(xiāng)思中又增添了欲歸不得的悵惘,思緒變得更加復(fù)雜多端了!坝骷視馊f重”,這“欲”字頗可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tài):心里涌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本來顯得比較抽象的“意萬重”,由于有了這“欲作家書”而遲遲不能下筆的生動意態(tài)描寫,反而變得鮮明可觸、易于想象了。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這是詩人的寫信時的心理活動和動作。詩人并沒有大張旗鼓地寫自己怎么樣廢寢忘食,挑燈夜戰(zhàn)地寫家書,就是通過這樣一個平凡的動作來說明自己是在寫家書。過去的交通很不發(fā)達,寄一封信回家就是一次漫長的旅行,寫一次家書當然要寫長一點了。信寫好了,發(fā)現(xiàn)還有的話沒有說,當然要把信打開來補充一些了。詩人這樣寫詩是很貼近生活的,但是詩歌不僅要貼近生活,還要貼近自己,貼近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情思,這樣才會震撼人心。這首詩就做到了這一點。主要體現(xiàn)在最后兩句。詩人雖然擔心的自己的家書“說不盡”,但是還是封上信封,直到送信的人要走了,又覺得自己沒有寫好。其實,詩人也并非沒有寫完這封信,既然已經(jīng)把信封上了,就是一封完整的信了,其實就是自己的思鄉(xiāng)情節(jié)在起作用,總覺得有話沒有說完的感覺,總覺得自己的家書就是這樣的言不盡意。其實,即使是拆開信封,也不一定就要補充什么。這就是心靈微妙的變化的反映,詩人通過“又開封”這一動作,清晰地表達了出來,這振動和變化的緣由就是思鄉(xiāng)的情感。從結(jié)構(gòu)上說,這也不是單純的平面層次,是由動作,反映出了心靈的微妙感受的變化。和“斷腸人在天涯”,“萬里悲秋常作客”這樣的詩句表達的情思相比,這是一種內(nèi)心微妙細膩的情思,詩人用最平易語言表達出來了,沒有過多的渲染和修飾,也是感人至深的。

  全詩一氣貫成,明白如話,樸素而又真實地表達游子的心態(tài)。在消息傳達不便的封建社會,長期客居異地的人常有類似的體驗,一經(jīng)詩人提煉,這件極平常的小事、極普通的題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義。后人每每讀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嘆,所謂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3

  閩中秋思

  杜荀鶴〔唐代〕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

  鑒賞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痹姷拈_篇,即寫閩中秋景。詩人以極為細膩的筆觸,以雨中紫菊的艷麗色彩和風里紅蕉的清脆樂音,新鮮生動地寫出了南國特點。前句的一個“勻”字,極準確地勾畫出雨的細密,雨的輕柔。在那動人的`叢叢紫菊前,雨是那樣的溫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將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濃淡均勻,讓人賞心悅目;而后句的“弄”字,則以擬人的手法將“風”人格化。閉著眼想想,風吹紅蕉,蕉葉聲聲有韻,這該是怎么的一種情致。這樣的一幅聲色俱備的圖畫,是很容易讓人陶醉的。

  接下來的三、四兩句,詩人有意地拓開一筆,將筆觸延伸到人們的目力的盡處:“北畔是山南畔!保娋淇此茦O為平實,卻高度地概括出閩中的地勢:北邊是山,山道彎彎;南邊是海,海浪滔滔。風景美妙得可以入畫,可以為詩,可以作為旁觀者興奮地指手畫腳,可是,真的走馬行船卻實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結(jié)句的“只堪圖畫不堪行”。這不僅是詩人由衷地慨嘆,也是全詩旨意之所在。

  詩為詩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過這些“紫”、“紅”的耀眼色彩,透過那些音韻和諧的聲響,不難發(fā)現(xiàn),詩人抒寫的,原來是濃濃的思鄉(xiāng)情懷,詩人筆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覺地印上了深深的鄉(xiāng)愁的印記。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都成為詩人一種情感的載體,成為詩人以景抒情的絕佳選擇。這就是所謂“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詩人跋涉異鄉(xiāng),旅途艱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懷鄉(xiāng)之感,則成為一種必然?稍娙嗽谠娭校瑓s有意識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將極和諧的風景與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從而形成強烈的對比,借此,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緣于內(nèi)心深處的隱痛。于是,一種叫作“鄉(xiāng)愁”的東西,也就隱逸于其中,彌漫于其中。

  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于宮詞。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fù)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4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講解

  每讀這首詞,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首詞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凄清、悲涼、壯闊、深沉,還有些傷感。而就在這悲涼、傷感中,有悲壯的英雄氣在回蕩著。

  “塞下秋來風景異”,劈頭一句,作者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時間是秋天,地點在邊塞。風景呢?沒說好,也沒說壞,只說了一個“異”!爱悺痹谀睦锬?且聽下文:

  “衡陽雁去無留意!焙怅栄闳ナ茄闳ズ怅柕牡寡b;古人相傳,北雁南飛,到衡陽而止。衡陽城南有回雁峰,樣子很像回旋的雁。“秋來”,滿目蕭條;“風景”越發(fā)“異”得難忍,所以雁兒毫不留戀地非飛走不可。這里表面寫的是雁,實在寫人。即連大雁都不愿在這兒呆下去了,更何況人?但是,邊塞軍人畢竟不是候鳥,他們卻堅守在邊塞。

  下面三句,寫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面邊聲連角起”,“邊聲”,指邊地的風號、馬鳴、羌笛之聲。這是寫聲音的,這聲音富有邊塞地區(qū)的特色。李陵《答蘇武書》中的“側(cè)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可作注釋。然而,范仲淹在這里卻更有一層深意,那就是“連角起”。角,是古代軍隊里吹的樂器!八拿孢吢曔B角起”,就是軍中號角吹動,四面八方的邊聲便隨之而起。在這里,作者是把軍中的號角作為主體來寫的,它帶動著邊地的一切聲音。這就是說,邊地“雁去”了,邊地的駐軍沒去;不但沒去,而且用他們的號角,與邊地的人民緊緊相連。這聲音也許有點單調(diào),甚至有點悲涼,但壯闊,充滿力量。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是上闋的結(jié)句,突出地表現(xiàn)出邊塞的安穩(wěn)和牢固!扒п帧,是寫山勢,層巒疊嶂,猶如巨大的屏風!伴L煙”,是炊煙和暮靄所形成的一片霧氣。在“落日”中,邊地的孤城及時地把城門關(guān)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環(huán)繞,“長煙”籠罩,“落日”照耀,就不顯得那么孤獨無靠。它是堅固的,結(jié)實的,嚴陣以待的。然而,城的堅固與否,更重要的還在于把守它的駐軍。因此,在詞的下闋,作者就把邊防軍人推向畫面中心,集中筆墨表現(xiàn)他們的思想感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句是全詞的核心,是它的靈魂所在。邊塞軍人一邊飲著濁酒,一邊思念著家里的親人和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謂合情,就是這些軍人到了晚間,思家、思鄉(xiāng)之情就愈加濃烈。這符合生活的真實,令人信服。所謂合理,就是正因為他們熱愛家鄉(xiāng),所以他們才更熱愛祖國,他們也就不會像雁那樣“無留意”地飛走,而是堅守在崗位上。不只堅守,他們并不滿足于堅守,他們還盼望著打仗,出擊打勝仗。因為只有這樣,國土才能完整,邊塞才能鞏固,邊防軍人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家鄉(xiāng)。因此,接下來的“燕然未勒歸無計”七個字就有著深刻的含義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愛山。“勒”,刻的意思。據(jù)《后漢書·竇憲傳》記載,公元89年,東漢將軍竇憲打垮匈奴進犯,乘勝追擊,“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還。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勝利的代名詞!把嗳晃蠢諝w無計”,意思就是抗敵的大功還沒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計議了。這個“計”字很重要,它是計議、打算的意思,可見邊防軍人不回家是主動地、自覺的。若是把它理解為計策的“計”,那邊防軍人的不能回家就成為被動的、無奈的了。這樣理解,對邊防軍人的形象,對全詞的意境就都有損害。

  “羌管悠悠霜滿地”,承上啟下,進一層強調(diào)邊防軍人想家思鄉(xiāng)的情緒,并由此而寫出全體將士憂國的情狀和感慨。

  “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人為何不能成寐?將軍已經(jīng)白發(fā)蒼蒼為何還在服役?年輕的兵士為國守邊為何還要落淚?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憂,是怨,是憤憤不平。他們憂慮國家的安全,抱怨朝廷無人整頓武備,更為當局沒有一個正確的方針政策而憤懣,以致邊防軍人久住“塞下”,將老,卻不能退休家園,兵少,卻不能與妻子團圓。

  從《漁家傲》全詞來看,應(yīng)當說,情調(diào)是悲壯的,感情是強烈的,它是一首古代邊防軍人之歌,以其英雄氣概扣動著歷代千萬讀者的心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飛回了衡陽,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分,號角吹起,邊塞特有的風聲、馬嘯聲、羌笛聲和著號角聲從四面八方回響起來。連綿起伏的群山里,夕陽西下,青煙升騰,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眼下戰(zhàn)事未平,功名未立,還不能早作歸計。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在外征戰(zhàn)的人都難以入睡,將軍已是頭發(fā)花白,士兵抹著思鄉(xiāng)的淚水。

  注釋

  漁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游仙關(guān)》。

  塞:邊界要塞之地,這里指西北邊疆。

  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嶺。

  燕然未勒:指戰(zhàn)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nèi)。據(jù)《后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著。

  賞析

  范仲淹《漁家傲》一詞開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極力渲染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表現(xiàn)了邊塞地區(qū)的蕭條寂寥。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qū)域!扒飦怼,點明了季節(jié)!帮L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nèi)地大不相同的風光。詞人是蘇州人,對這個地方的季節(jié)變換,遠較北人敏感,故用一個“異”字概括,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昂怅栄闳o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盁o留意”是說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qū)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反過來說,這個地區(qū)秋天的荒涼景象,盡括在雁“無留意”三字之中,顯得筆力遒勁。

  下邊續(xù)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zhàn)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扒п掷铮L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huán)境,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huán)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斗爭!伴L煙落日”,很容易使讀者聯(lián)想起唐代詩人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四字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后,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氣象便不相同。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所見;邊聲、號角聲,這是所聞。把所見所聞諸現(xiàn)象連綴起來,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zhàn)地風光畫面,特別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閉”三字,它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宋朝從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內(nèi)輕外政策,對內(nèi)加緊控制,把禁軍分駐全國各地,而在邊疆上長期放棄警戒,武備松弛。寶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diào)兵遣將,揚聲討伐,而事起倉卒,將不知兵,兵不知戰(zhàn),以致每戰(zhàn)輒敗。詞人移知延州,到任后,一方面加強軍隊訓練,一方面在延州周圍構(gòu)筑防御工事,始終居于守勢,不敢輕易出擊,延州局勢才暫時穩(wěn)定下來,就整個形勢來說,延州仍處于孤立狀態(tài)。所以“孤城閉”三字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軍事態(tài)勢,反映出宋朝守軍力量是很薄弱的,作為指揮部所在地的城門,太陽一落就關(guān)閉起來,表現(xiàn)了形勢的嚴重性。這一句就為下片的抒情作了鋪墊。。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xiāng)關(guān)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shù)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 一杯濁酒,消不了濃重的鄉(xiāng)愁,造語雄渾有力。鄉(xiāng)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chǎn)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銘》這個典故而來:東漢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記功,由班固執(zhí)筆,頌漢威德,就是所謂“勒石燕然”。勒字此處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xù)!叭瞬幻隆,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于庭!皩④姲装l(fā)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總之下片抒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jié)合,抒發(fā)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xiàn)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nèi)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xiāng)思,兼而有之,構(gòu)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xiāng)卻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復(fù)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 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jīng)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nèi)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創(chuàng)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wèi)重任。這首詞作于北宋與西夏戰(zhàn)爭對峙時期。

  點評

  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zhuǎn)之調(diào)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guān)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可謂大手筆。

  范仲淹守邊時,作《漁家傲》歌數(shù)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zhèn)之勞苦,歐陽修嘗稱為“窮塞主”之詞云云,F(xiàn)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區(qū)域。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zhèn),故稱“塞下”。“秋來”,點明了季節(jié)!帮L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nèi)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南北季節(jié)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昂怅栄闳o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詞里的“衡陽雁去”也從這個傳說而來。“無留意”是說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qū)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下邊續(xù)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zhàn)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起謂“邊聲”,總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扒п掷铮L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huán)境,它處層層山嶺的環(huán)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斗爭!伴L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長煙落日”之后,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xiàn)象連綴起來,展現(xiàn)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zhàn)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xiāng)關(guān)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shù)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xiāng)愁,造語雄渾有力。鄉(xiāng)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chǎn)生。燕然,山名,即杭愛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漢和帝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后漢書。和帝紀》)。詞意是說,戰(zhàn)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xiāng)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然而要取得勝利,更為不易!扒脊苡朴扑獫M地”,寫夜景,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xù)。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發(fā)的是凄切之聲,深夜里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盡皆給人以凄清、悲涼之感。下句:“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于庭!皩④姲装l(fā)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愛國激情,濃重鄉(xiāng)思,兼而有之,構(gòu)成了將軍與征夫復(fù)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情調(diào)蒼涼而悲壯。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xiàn)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對宋王朝重內(nèi)輕外政策的不滿。

  評論

  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后,連年侵宋。由于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敗于延州,再敗于好水川,三敗于定川寨。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延州當西夏出入關(guān)要沖,戰(zhàn)后城寨焚掠殆盡,戍兵皆無壁壘,散處城中。此詞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時。原有數(shù)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歐陽修嘗稱為“窮塞外之詞”(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一)。但流傳至今的卻只有此詞。詞的上片著重寫景,而景中有情;下片著重抒情,而情中有景。這恰與《蘇幕遮》仿佛。但它的題材與風格卻是有別于《蘇幕遮》的。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點明地域、時令及作者對邊地風物的異樣感受。次句“衡陽雁去無留意”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這是托物寄興。接著,“四面邊聲”三句,用寫實的筆法具體展示出塞風光,而著重渲染戰(zhàn)時的肅殺氣象。“長煙落日”,畫面固不失雄闊,但續(xù)以“孤城閉”三字氣象頓然一變,而暗示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過片后“濁酒一杯”二句,寫戍邊將士借酒澆愁,但一杯濁酒怎能抵御鄉(xiāng)關(guān)萬里之思?久困孤城,他們早已歸心似箭,然而邊患未平、功業(yè)未成,還鄉(xiāng)之計又何從談起?“羌管悠悠”句刻劃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鄉(xiāng)戀益見濃重!叭瞬幻隆倍洌钡缹④姂(zhàn)士之感傷,并點出他們徹夜無眠、鬢發(fā)染霜、淚下如霰的正是這種感傷之情。不言而喻,此詞表現(xiàn)邊地的荒寒和將士的勞苦,流露出師老無功、鄉(xiāng)關(guān)萬里的悵恨心聲,其情調(diào)與唐人建功異域、追奔逐北的邊塞詩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選將練卒,招撫流亡,增設(shè)城堡,聯(lián)絡(luò)諸羌,深為西夏畏憚,稱“小范老子腹中有數(shù)萬甲兵”。此詞慷慨悲涼,既寫出了邊地生活的艱辛,同樣表現(xiàn)了他抵御外患、報國立功的壯烈情懷和思念家鄉(xiāng)的矛盾心情。而更值得重視的則是,范仲淹以其守邊的實際經(jīng)歷首創(chuàng)邊塞詞,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的詞風,為蘇辛豪放詞導夫先路。

  賞析二

  范仲淹是當時的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間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主張革除積弊,但因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守舊派的反對,沒能實現(xiàn)。

  他也是著名的文學家。這首《漁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親身經(jīng)歷的邊塞生活。古代把漢族政權(quán)和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之間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這首詞所說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陜北一帶。

  從詞史上說,此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蘇軾、辛棄疾等也有影響。

  任何一首詩詞的審美價值,是由多種藝術(shù)功能構(gòu)成的。這首《漁家傲》并非以軍事征戰(zhàn)為題材,而是寫邊塞將士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來衡量,而應(yīng)該用藝術(shù)的尺度來衡量。它的藝術(shù)功能、藝術(shù)力量,在于抒情寫景,但即使從政治上要求,此詞的意義也并不消極!把嗳晃蠢諝w無計”一句,正是這首詞最本質(zhì)的思想亮點。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后漢時,將軍竇憲追擊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紀功。詞中霜雪滿頭的老將軍,已擦干思鄉(xiāng)之淚,在戀家與報國的矛盾中,他是以戍邊軍務(wù)為重。他盡忠職守,不建功勛于邊陲,雖有時思鄉(xiāng)心切,也是不打算歸去的。

  詞的上闋側(cè)重寫景。秋來風景異,雁去無留意,是借雁去衡陽回雁峰的典故,來反映人在塞外的思歸之情。思歸不是因為厭棄邊塞生活,不顧國家安危。而是邊防凄厲的號角聲以及周遭的狼嗥風嘯聲,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長煙鎖山,孤城緊閉,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懷念故鄉(xiāng)的溫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個長期戍邊的老將,惦念親人和家鄉(xiāng)也是很自然的!扒п掷铮L煙落日孤城閉”,此句寫得最成功,僅10個字便勾勒出一派壯闊蒼茫的邊塞黃昏景致。

  寫景是為了抒情。因此下闋一開頭就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濁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這里也暗喻心情重濁。因為思歸又不能歸以致心情重濁。“歸無計”,是說沒有兩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這矛盾的心緒下,遠方羌笛悠悠,攪得征夫們難以入夢,不能不苦思著萬里之遙的家鄉(xiāng),而家鄉(xiāng)的親人可能也在盼望白發(fā)人!叭瞬幻,將軍白發(fā)征夫淚”,這10個字扣人心弦,寫出了深沉憂國愛國的復(fù)雜感情。

  這首《漁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詞,它真實地表現(xiàn)了戍邊將士思念故鄉(xiāng),而更熱愛祖國,矢志保衛(wèi)祖國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詞中的白發(fā)老將軍,正是這種崇高精神的生動寫照。黃蓼園說它“讀之凜凜有生氣”,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只此兩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雖然彼此取材不同。偉大的詩人杜甫曾寫過“孤城早閉門”的佳句,但氣勢的雄渾似不及范詞。那是人煙稀少的邊塞,光禿的山峰重重疊疊,上空飄浮著一縷縷的青煙,悲壯的號角和著雜亂的邊聲在四野回蕩。太陽還沒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暉,遠遠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門關(guān)閉。這就像一幅中世紀邊塞景象的藝術(shù)攝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邊塞圖畫!叭虑飦盹L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边@樣的“邊塞情緒”,往往當人物置身特定場景之后,自然流露出來;此時才明白,長煙落日的邊塞,對于生命個體而言,并不僅僅是“戍邊苦”,還會產(chǎn)生極大的心理滿足。

  詞是范仲淹守邊愿望和復(fù)雜心態(tài)的真實袒露。詞中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和詞人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愿,同時還表現(xiàn)出外患未除、功業(yè)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xiāng)等復(fù)雜矛盾的心情。在有著濃郁思鄉(xiāng)情緒的將士們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寬廣的氣魄、歡愉的氣氛,畫面上籠罩著一種曠遠雄渾、蒼涼悲壯的氣氛。在邊塞熬白黑發(fā),滴盡思鄉(xiāng)淚,卻又不能拋開國事不顧,將士們的心理是矛盾復(fù)雜的。范仲淹雖然守邊頗見成效,然而,當時在北宋與西夏的軍事力量對比上,北宋處于下風,只能保持守勢。范仲淹守邊的全部功績都體現(xiàn)在“能夠維持住守勢”這樣一個局面上,時而還有疲于奔命之感。這對有遠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來說肯定是不能滿足的,但又是十分無奈的。所以,體現(xiàn)在詞中的格調(diào)就不會是昂揚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詞來寫邊塞生活。唐代韋應(yīng)物的《調(diào)笑》雖有“邊草無窮日暮”之句,但沒有展開,且缺少真實的生活基礎(chǔ)。所以,這首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chuàng)。

  上片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首句指出“塞下”這一地域性的特點,并以“異”字領(lǐng)起全篇,為下片懷鄉(xiāng)思歸之情埋下了伏線!昂怅栄闳ァ笔恰叭虑飦怼钡目陀^現(xiàn)實,“無留意”雖然是北雁南飛的具體表現(xiàn),但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字來自戍邊將士的內(nèi)心,它襯托出雁去而人卻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過“邊聲”“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邊地的荒涼景象描繪得有聲有色。首句中的“異”字通過這十七個宇得到了具體的發(fā)揮。

  下片寫戍邊戰(zhàn)士厭戰(zhàn)思歸的心情。前兩句含有三層意思:“濁酒一杯”撲不滅思鄉(xiāng)情切;長期戍邊而破敵無功;所以產(chǎn)生“歸無計”的慨嘆。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再次用聲色加以點染并略加頓挫,此時心情,較黃昏落日之時更加令人難堪!叭瞬幻隆比志U上結(jié)下,其中既有白發(fā)“將軍”,又有落淚“征夫”!安幻隆庇志o密地把上景下情聯(lián)系在一起!扒脊苡朴啤笔恰安幻隆睍r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5

  原文:

  拜星月·高平秋思

  [宋代]周邦彥

  夜色催更,清塵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檻燈窗,識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覺瓊枝玉樹,暖日明霞光爛。水眄蘭情,總平生稀見。

  畫圖中、舊識春風面。誰知道、自到瑤臺畔。眷戀雨潤云溫,苦驚風吹散。念荒寒、寄宿無人館。重門閉、敗壁秋蟲嘆。怎奈向、一縷相思,隔溪山不斷。

  譯文

  夜色深深,仿佛在催著天明,眼看要到了三更天。清清的露水如同洗塵,讓地面沒有纖塵。月色幽靜,小巷僻坊里一片迷茫。我又見到那竹欄,和燈光明亮的小窗,這是她的庭院。她因我們能見面開心。她的美麗令人驚嘆,依偎在我身邊,我如同見到了瓊枝玉樹,如一輪暖日,又如一片絢麗的朝霞。她的眼神明如秋水楚楚動人,溫柔清雅宛若一株幽蘭。這樣絕代佳人,人間都少見。

  從前,只在畫中見過她,對那絕世的美麗早已傾倒,沒想到有一天自己竟真能與她相伴。我們互相情意綿綿。無奈人世無常,將我們分開,我心里哪堪孤獨。如今我獨自一人在荒郊野外,悄悄無息,重門緊關(guān)。只有秋蟲在聲聲重復(fù)憂傷的歌。無可奈何,我的相思之情,雖然隔著萬水千山,卻無法斷絕。

  注釋

  拜星月慢:詞牌名,又名“拜星月”“拜新月”。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調(diào)之稱。本調(diào)始創(chuàng)于宋人周邦彥,有多種格體。如雙調(diào),上片十句,押四仄韻,四十七字;下片八句,押六仄韻,五十六字。共一百O四字。

  竹檻:竹欄桿。

  秋娘:唐宋時對歌妓的一般稱唿。

  瓊枝玉樹:比喻人姿容秀美。

  水眄(miàn)蘭情:目盼如秋水,情香如蘭花。眄,顧盼。一作“水盼蘭情”。

  畫圖中、舊識春風面:詞人用舊典以昭君喻“秋娘”。春風面,指容貌美麗的。

  瑤臺:原指仙人居住的地方,這里借指伊人住所。

  雨潤云溫:比喻男女情好。

  荒寒:既荒涼又寒冷。

  怎奈向:怎么辦?何,語助詞。

  賞析:

  這首詞所詠情事,略同《瑞龍吟》,但并非重游舊地,而是神馳舊游。作為一位工于描寫女性的詞人,在這篇作品中,作者為讀者繪制了一幅稀有的'動人的畫像。

  為了要使詞中女主人的登場獲得預(yù)期的應(yīng)有的效果,詞人在藝術(shù)構(gòu)思上是煞費苦心的。他首先畫出背景。在一個月色陰沉的晚上,更鼓催來了夜色,露水收盡了街塵,正是在這樣一個極其幽美的時刻,他來到了她所居住的地方;闌檻外種著竹子,窗戶里閃著燈光,正是在這樣一個極優(yōu)雅的地方,他會見了這位人物。與杜甫《佳人》之寫“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用意相同,這里的竹檻、燈窗,也是以景色的清幽來陪襯人物之淡雅的。

  先寫路途,次寫居處,再寫會晤,層次分明,步步逼近。下面卻忽然用“笑相遇”三字概括提過,對于聞名乍見、傾慕歡樂之情,一概省略。這樣,就將以后全力描摹人物之美的地步留了出來。在這里,可以悟出創(chuàng)作上虛實相間的手法。

  “似覺”以下四句,是對美人的正面描寫,又可以分為幾層:第一、二句,乍見其光艷;第三句,細賞其神情;第四句,總贊。寫其人之美,不用已為人所習見的“云鬢花顏”、“雪膚花貌”,而用“瓊枝玉樹”、“暖日明霞”來形容,就不熟濫,不一般化;用兩個長排句,四種東西作比,也更有分量。(吳白先生云:“‘瓊枝’,見沈約《古別離》:‘愿一見顏色,不異瓊樹枝!駱洹,見杜甫《飲中八仙歌》:‘皎如玉樹臨風前!保┥暇湔f像瓊枝和玉樹互相交映,是寫其明潔耀眼;下句說像暖日和明霞的光輝燦爛,是寫其神采照人。兩句寫入室乍見之初,頓時感到光芒四射,眼花繚亂,尤其因為這次見面是在夜間,就使人物與背景之間,色彩的明暗對比更為顯著。在用這種側(cè)重光覺的比喻之先,路途中所見的暗淡月色與庭院中所見的隱約燈光的描寫,也對之起了一種很好的襯托作用。如果不仔細研究全詞的布局,對于這種使讀者容易聯(lián)想到一些優(yōu)秀的電影導演的藝術(shù)處理手段的巧妙構(gòu)思,是很容易被忽略過去的。兩句寫其人之美,可謂竭盡全力,而猶嫌不足,于是再加上“水盼蘭情”一句。韓琮《春愁》“水盼蘭情別來久”,是用字所本!八巍保秆凵衩髅娜缌魉;“蘭情”,指性情幽靜像蘭花。這句雖也是寫其人之美,但已由乍見其容光而轉(zhuǎn)到細賞其神態(tài)了。這已是進了一層。但美人之美,是看不夠、寫不完的,所以再總一句說:“總平生稀見。”這才畫完了這幅美人圖的最后一筆。

  換頭一句,從抒情來說,是上片的延伸;從敘事來說,卻是更進一步追溯到“笑相遇”以前的舊事。杜甫《詠懷古跡》詠王昭君云:“畫圖省識春風面!痹~句即點化杜詩而成,意思是說:在和其人會面之前,就已經(jīng)知道她的聲名,見過她的畫像了。從而也看出了,這次的會晤,乃是渴望已久之事,而終于如愿以償,歡樂可想。

  從這以下,才正面寫到離情!罢l知道”二句則是這一幕小小悲劇的轉(zhuǎn)折點。“瑤臺”是美女所居!峨x騷》:“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蓖跻葑ⅲ骸柏酪!钡@里卻兼用李白《清平調(diào)》:“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這就暗示了這位姑娘有著如李白所形容的楊玉環(huán)那樣神仙般美麗風姿,作為上片實寫其人之美的補充。云雨習用,而“雨”以“潤”來形容,“云”以“溫”來形容,則化臭腐為神奇,其人性情之好,愛悅之深,由此兩字,都可想見,且與上文“蘭情”關(guān)合。但這敘述兩相愛悅的幸福的句子“自到瑤臺畔,眷戀雨潤云溫”,卻以“誰知道”領(lǐng)起,以“苦驚風吹散”收束,就全部翻了一個面。驚風吹散了溫潤的云雨,正如意外的事故拆散了姻緣,通體用比喻說明,處理得極其含蓄而簡潔。讀到這里,讀者才發(fā)現(xiàn),原來在這以上所寫,都是追敘。行文變化莫測,與《夜飛鵲》同。

  “念荒寒”以下,折入現(xiàn)在。獨自寄宿在荒寒的空屋里,關(guān)上重重門戶,聽著壞了的墻壁中秋蟲的叫聲,這種種凄涼情景,用一“念”字領(lǐng)起,就顯得更加沉重。因為無人可語,才只好自思自念,不寫人嘆,而以蟲鳴為嘆,似乎蟲亦有知,同情自己。如此落墨,意思更深。第三句極力描摹此時此地之哀,正是為了與上片所寫彼時彼地之樂作出強烈的對比。

  末以縱使水遠山遙,卻仍然隔不斷一縷相思之情作結(jié),是今昔對比以后題中應(yīng)有之義,而冠以“怎奈向”三字,就暗示了疑怪、埋怨的意思,使這種相思之情含義更為豐富。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6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欲發(fā)又開封。

  譯文

  孫長江

  客居在洛陽城里,眼見得秋風又起;想寫一封家書,告慰家人,真的千愁萬緒,感慨萬端。只恐怕匆匆寫來,說不盡心中的思念;行人就要上路了,匆匆拆開信封,再看一看啊,有沒有漏掉什么重要的話!

  百字賞析文

  孫長江

  如小溪般清澈,如大海般深沉,這就是鄉(xiāng)情、鄉(xiāng)思、鄉(xiāng)戀與鄉(xiāng)愁。寫思鄉(xiāng)之情,偏選在他鄉(xiāng)之秋,秋風思歸嘛!于是,詩人只是淡淡一筆,“洛陽城里見秋風”,輕輕撩撥了一下,全詩便被龍籠罩在了也濃也淡的`愁緒之中!捌怯屑覛w不得”,寫封家書吧!匆言匆語,怎寫得盡心中一個“苦”字!“行人臨發(fā)又開封”,一個細節(jié)——細小的動作,何其微妙,何其傳神!古人說:“以一目盡傳精神!睆埣摹肚锼肌芬辉,可謂得其神哉!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7

  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翻譯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

  隨著軍營的號角聲響起,四面?zhèn)鱽響?zhàn)馬嘶鳴的聲音。像千里屏障一樣并列的山峰,煙霧彌漫中,落日朦朧,只見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緊緊關(guān)閉著。

  空對愁酒一杯,離家萬里,思緒萬千,想起邊患不平,功業(yè)未成,不知何時才能返回故里。

  羌笛的聲音悠揚,寒霜灑滿大地。將軍和征人們不能入寐,他們都愁白了頭發(fā),流下傷心眼淚。

  一入秋季邊塞風光多么奇異,雁行陣陣南飛衡陽不肯停息。

  軍號和著四面邊聲一齊響起,崇山峻嶺之間,落日將煙霧飄動孤獨的城緊閉著。

  一杯濁酒暫且慰我故土之思,功業(yè)未建男兒無顏回歸故里。

  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哪能安然入睡,將軍士卒白了頭發(fā)淚流不盡。

  秋季到來,西北邊塞的風景多么奇異,大雁南飛避寒,沒有半點戀意。

  號角連連,馬嘶風號,萬千層巒疊峰里,云霧彌漫,夕陽西下,天際一片橘黃,孤城緊閉。

  斟上一杯濁酒,遙寄遠在萬里的思鄉(xiāng)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盤算回鄉(xiāng)的日期呢。

  聽慣了幽怨的羌笛聲,見慣了秋霜滿地,遠在邊塞守邊的戰(zhàn)士在夜深人靜時久久不能睡,輾轉(zhuǎn)反側(cè),將軍和戰(zhàn)士們又長了些許白發(fā),熱淚滿眶,唔呼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xiāng)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回歸無法預(yù)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將軍頭發(fā)花白,戰(zhàn)士灑下眼淚。

  注釋

 、贊O家傲:詞牌名,雙調(diào)六十二字,仄韻,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

 、谌:邊界要塞之地,這里指西北邊疆。風景異:指景物與江南一帶不同。

 、酆怅栄闳ィ骸把闳ズ怅枴钡牡拐Z,指大雁離開這里飛往衡陽。相傳北雁南飛,到湖南的衡陽為止。

 、苓吢暎褐父鞣N帶有邊境特色的聲響,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萁牵汗糯娭械囊环N樂器。

 、耷п郑合衿琳弦话愕娜荷。

  ⑦長煙:荒漠上的煙。

 、嘌嗳晃蠢眨褐高吇嘉雌、功業(yè)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nèi)之杭愛山;勒:刻石記功。據(jù)《后漢書·竇憲傳》記載,漢和帝永元元年(89),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

 、崆(qiāng)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賞析

  每讀這首詞,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首詞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凄清、悲涼、壯闊、深沉,還有些傷感。而就在這悲涼、傷感中,有悲壯的英雄氣在回蕩著。

  “塞下秋來風景異”,劈頭一句,作者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時間是秋天,地點在邊塞。風景呢?沒說好,也沒說壞,只說了一個“異”!爱悺痹谀睦锬兀壳衣犗挛模

  “衡陽雁去無留意!焙怅栄闳ナ茄闳ズ怅柕牡寡b;古人相傳,北雁南飛,到衡陽而止。衡陽城南有回雁峰,樣子很像回旋的雁!扒飦怼保瑵M目蕭條;“風景”越發(fā)“異”得難忍,所以雁兒毫不留戀地非飛走不可。這里表面寫的是雁,實在寫人。即連大雁都不愿在這兒呆下去了,更何況人?但是,邊塞軍人畢竟不是候鳥,他們卻堅守在邊塞。

  下面三句,寫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面邊聲連角起”,“邊聲”,指邊地的風號、馬鳴、羌笛之聲。這是寫聲音的,這聲音富有邊塞地區(qū)的特色。李陵《答蘇武書》中的“側(cè)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可作注釋。然而,范仲淹在這里卻更有一層深意,那就是“連角起”。角,是古代軍隊里吹的樂器!八拿孢吢曔B角起”,就是軍中號角吹動,四面八方的邊聲便隨之而起。在這里,作者是把軍中的號角作為主體來寫的,它帶動著邊地的一切聲音。這就是說,邊地“雁去”了,邊地的駐軍沒去;不但沒去,而且用他們的號角,與邊地的人民緊緊相連。這聲音也許有點單調(diào),甚至有點悲涼,但壯闊,充滿力量。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是上闋的結(jié)句,突出地表現(xiàn)出邊塞的安穩(wěn)和牢固!扒п帧,是寫山勢,層巒疊嶂,猶如巨大的屏風!伴L煙”,是炊煙和暮靄所形成的.一片霧氣。在“落日”中,邊地的孤城及時地把城門關(guān)上了!俺恰笔枪碌模小扒п帧杯h(huán)繞,“長煙”籠罩,“落日”照耀,就不顯得那么孤獨無靠。它是堅固的,結(jié)實的,嚴陣以待的。然而,城的堅固與否,更重要的還在于把守它的駐軍。因此,在詞的下闋,作者就把邊防軍人推向畫面中心,集中筆墨表現(xiàn)他們的思想感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边@句是全詞的核心,是它的靈魂所在。邊塞軍人一邊飲著濁酒,一邊思念著家里的親人和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謂合情,就是這些軍人到了晚間,思家、思鄉(xiāng)之情就愈加濃烈。這符合生活的真實,令人信服。所謂合理,就是正因為他們熱愛家鄉(xiāng),所以他們才更熱愛祖國,他們也就不會像雁那樣“無留意”地飛走,而是堅守在崗位上。不只堅守,他們并不滿足于堅守,他們還盼望著打仗,出擊打勝仗。因為只有這樣,國土才能完整,邊塞才能鞏固,邊防軍人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家鄉(xiāng)。因此,接下來的“燕[yān煙]然未勒歸無計”七個字就有著深刻的含義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愛山!袄铡,刻的意思。據(jù)《后漢書·竇憲傳》記載,公元89年,東漢將軍竇憲打垮匈奴進犯,乘勝追擊,“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還。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勝利的代名詞!把嗳晃蠢諝w無計”,意思就是抗敵的大功還沒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計議了。這個“計”字很重要,它是計議、打算的意思,可見邊防軍人不回家是主動地、自覺的。若是把它理解為計策的“計”,那邊防軍人的不能回家就成為被動的、無奈的了。這樣理解,對邊防軍人的形象,對全詞的意境就都有損害。

  “羌管悠悠霜滿地”,承上啟下,進一層強調(diào)邊防軍人想家思鄉(xiāng)的情緒,并由此而寫出全體將士憂國的情狀和感慨。

  “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比藶楹尾荒艹擅拢繉④娨呀(jīng)白發(fā)蒼蒼為何還在服役?年輕的兵士為國守邊為何還要落淚?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憂,是怨,是憤憤不平。他們憂慮國家的安全,抱怨朝廷無人整頓武備,更為當局沒有一個正確的方針政策而憤懣,以致邊防軍人久住“塞下”,將老,卻不能退休家園,兵少,卻不能與妻子團圓。

  從《漁家傲》全詞來看,應(yīng)當說,情調(diào)是悲壯的,感情是強烈的,它是一首古代邊防軍人之歌,以其英雄氣概扣動著歷代千萬讀者的心扉。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8

  原文:

  秋思

  宋代:陸游

  利欲驅(qū)人萬火牛,江湖浪跡一沙鷗。

  日長似歲閑方覺,事大如天醉亦休。

  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搖落故園秋。

  欲舒老眼無高處,安得元龍百尺樓。

  譯文:

  利欲驅(qū)使人東奔西走,如同萬頭火牛奔突一樣,倒不如做個江湖之人,像沙鷗鳥那樣自由自在。

  無所事事的時候感覺一日長似一年,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無事了。

  在搗衣棒的敲擊聲中,深巷里的明月漸漸西沉,井邊的梧桐樹忽然搖動葉落,方知故鄉(xiāng)也是秋天了。

  想極目遠眺,苦于沒有登高的地方,哪能像陳登站在百尺樓上,高論天下大事呢。

  注釋:

  欲:欲望。驅(qū):趕逐。浪跡:到處漫游,行蹤不定。

  休:此處作“忘了”解。

  砧(zhēn)杵(chǔ)相望深巷月,井桐搖落故園秋。

  井梧:水井邊的梧桐樹。

  元龍:陳元龍,即陳登,三國時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賞析:

  詩寫秋日所感,表現(xiàn)了作者向往閑適而又不能閑居的心情。雖然詩人贊美沙鷗閑逸,但又說閑時度日如年;雖說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聞?wù)梃坡暥校娢嗤┤~落而念故園之秋。他要放眼遠望,而又無樓可登。詩人之心何曾清閑得了?倒是種種矛盾想法在心中糾纏;使得他更加郁悶。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9

  川原澄映,煙月冥濛,去舟如葉。岸足沙平,蒲根水冷留雁唼。別有孤角吟秋,對曉風嗚軋。紅日三竿,醉頭扶起還怯。

  離思相縈,漸看看、鬢絲堪鑷。舞衫歌扇,何人輕憐細閱。點檢從前恩愛,但鳳箋盈篋。愁剪燈花,夜來和淚雙疊。

  翻譯

  清澈的水流穿過廣闊的原野,與天光云影共輝映,煙霧迷蒙中,月色昏暗,遠舟像一片片樹葉漂在水面。長長的河岸邊是平順的沙洲,留宿于蒲葦叢中的大雁正在寒冷的秋水中覓食吞咽。對著曉風嗚嗚鳴響,那是江樓上的孤角在吟唱秋意。酒后初醒,體軟頭暈,太陽已高高升起。

  離別的思緒相互纏繞,仔細瞧瞧、兩鬢發(fā)絲已不堪夾鑷。舞衫綢扇,品物依舊,可如今還有人來憐愛細看嗎?細數(shù)曾經(jīng)的恩愛時光,只有書箱里裝滿關(guān)于她的書信和詩箋。帶著愁容剪下燃盡的燈芯,昨夜淚眼與燭光相互映照。

  注釋

  華胥引:此調(diào)為周邦彥始創(chuàng)。陳本注“黃鐘”宮,題作“秋思”,《百家詞》同。

  冥濛:昏暗迷茫。

  唼:水鳥或魚類吞食。別有孤角吟秋,

  對曉風嗚軋:此句化用杜牧《題齊安城樓》詩中“鳴軋江樓角一聲,微陽瀲瀲落寒汀”的句子。

  相縈:相互纏繞。

  鬢絲堪鑷:鬢發(fā)稀白,已不堪夾鑷。

  鑷:鑷子,拔除毛發(fā)的用具,此作動詞“拔除”解。

  點檢:即檢點。

  鳳箋盈篋:謂書箱里裝滿昔日的書信和詩箋。

  鳳箋:信紙的美稱,指繪有金鳳的紙。篋,小箱子,如書篋,行篋。

  燈花:燈芯余燼結(jié)成的花形。

  和淚雙疊:謂含淚看燈花,花形兩兩相疊。

  賞析

  此詞寫歌女秋思,由送別情人到訴離別之苦,詞意綿密,守托著一片深心。相思心切,霜染雙鬢,表現(xiàn)了歌女的執(zhí)著愛情。川原望遠,秋月迷蒙,道盡了天涯情味。

  詞的上片抓住一個“秋”字,處處表現(xiàn)秋悲。遙遠的愛,凄切之情,逐一盡顯紙上!按ㄔ斡常瑹熢纶,去舟如葉!币慌汕餂鼍跋瘢V闊的原野,掩映在清澈的江面上;云影秋月迷迷濛濛,灑下凄清的寒光。親愛的人已登船啟航。他就這樣走了,越行越遠,船兒變得像一小片樹葉漂向遙遠的地方。這里表面上在寫景,實際是寫心境,寫難舍難分之情。

  “岸足沙平,蒲根水冷留雁唼,”長長的河岸邊是平順的沙洲,菖蒲已老,河水浸人,仿佛還留下大雁呷吃東西的聲音。再寫凄清之景,加強秋涼之感!皠e有孤角吟秋,對曉風鳴軋。”孤角,角即畫角,古樂器,用竹、木、皮或銅制成,外加彩繪,發(fā)音哀厲高亢。《玉臺新詠》梁簡文帝《和湘東王折楊柳》:“城高短簫發(fā),林空畫角悲!边@里是說,又聽到孤獨的畫角奏出哀厲的調(diào)子,詠嘆這悲涼的秋色。伴著清晨的'秋風陣陣,發(fā)出嗚嗚的聲音。越寫秋涼秋悲,越加深情思。“紅日三竿,醉頭扶起還怯!弊蛞菇杈茲渤睿癯硪怆y醒。太陽都已經(jīng)升得很高了,腦子還昏昏沉沉,連抬起頭來都有幾分害羞。言愁之深,真像病了一樣,連床都起不來了。

  下片抓住一個“思”字,處處表現(xiàn)相思。憶舊日恩愛,相思伴著寂寞淚,相思愁得鬢發(fā)白。秋思苦,入憔悴。

  “離思相縈,漸看看、鬢絲堪鑷。”離別后的思念時縈心懷,一天天過去,漸漸地鬢發(fā)變白,都已經(jīng)可以拔下銀絲了。真?zhèn)是憂愁催人老呀。“舞衫歌扇,何人輕憐細閱!边^去舞蹈穿的衣衫,歌唱用的綢扇,品物依舊,可如今哪里還有人來憐愛細看呢?意思是,一個可憐的歌女,只有你曾經(jīng)真心愛我,同情我,憐惜我。而今你已遠去他鄉(xiāng),我就更孤獨無依了!包c檢從前恩愛,但風箋盈篋!毕肫鹉悖曳_書箱,那里有你用美麗的信箋寫來的滿滿一箱情書呵!它記錄著我們往日的恩愛, 撫慰著我這孤寂的心!俺罴魺艋ǎ 夜來和淚雙疊!比欢钏茧y消,獨坐在燭臺前,毫無睡意,越想越孤單,越思越凄切,止不住熱淚長流;傷心的淚水和蠟燭的淚,雙雙疊印在一起。人們常把蠟燭熔化稱為流淚,孤苦的人和淚觀燭,更增傷悲;淚眼與淚燭映照,加深了相思和凄苦的描寫,確是妙筆。

  全詞一氣呵成,從晚到早,又從早到晚,內(nèi)在聯(lián)系緊密;朝朝暮暮,相思無限,牽心掛腸。詞中景隨情轉(zhuǎn),情依景移,哀婉妻切,動人心魄。走筆有如游龍,意味深厚!按ㄔ、“煙月”、“去舟”、“孤角”;“鬢絲”、“鳳箋”、“燈花”、“疊淚”,都連著秋思,堪稱絕構(gòu)。詞家深得味外之味, 可說是寫別情的動人篇章。

  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清代詞學家黃蘇《蓼園詞選》記載,周邦彥晚年不愿與蔡京奸黨合作,被逐出朝廷,由徽猷閣待制出知順昌府、處州等地,此詞或在順昌府、處州兩地寫成。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0

  原文: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翻譯: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xiāng),未能像竇憲那樣戰(zhàn)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須發(fā)都變白了;戰(zhàn)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注釋:

 、贊O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游仙關(guān)》。

 、谌哼吔缫,這里指西北邊疆。

  ③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苓吢暎哼吶赜械穆曇簦绱箫L、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萸п郑壕d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嶺。

 、扪嗳晃蠢眨褐笐(zhàn)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nèi)。據(jù)《后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咔脊埽杭辞嫉,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⑧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崦拢核幻戮褪撬恢。

  賞析:

  每讀這首詞,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首詞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凄清、悲涼、壯闊、深沉,還有些傷感。而就在這悲涼、傷感中,有悲壯的英雄氣在回蕩著。

  “塞下秋來風景異”,劈頭一句,作者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時間是秋天,地點在邊塞。風景呢?沒說好,也沒說壞,只說了一個“異”!爱悺痹谀睦锬?且聽下文:

  “衡陽雁去無留意!焙怅栄闳ナ茄闳ズ怅柕牡寡b;古人相傳,北雁南飛,到衡陽而止。衡陽城南有回雁峰,樣子很像回旋的雁。“秋來”,滿目蕭條;“風景”越發(fā)“異”得難忍,所以雁兒毫不留戀地非飛走不可。這里表面寫的是雁,實在寫人。即連大雁都不愿在這兒呆下去了,更何況人?但是,邊塞軍人畢竟不是候鳥,他們卻堅守在邊塞。

  下面三句,寫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面邊聲連角起”,“邊聲”,指邊地的風號、馬鳴、羌笛之聲。這是寫聲音的,這聲音富有邊塞地區(qū)的特色。李陵《答蘇武書》中的“側(cè)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可作注釋。然而,范仲淹在這里卻更有一層深意,那就是“連角起”。角,是古代軍隊里吹的樂器!八拿孢吢曔B角起”,就是軍中號角吹動,四面八方的邊聲便隨之而起。在這里,作者是把軍中的號角作為主體來寫的,它帶動著邊地的一切聲音。這就是說,邊地“雁去”了,邊地的駐軍沒去;不但沒去,而且用他們的號角,與邊地的人民緊緊相連。這聲音也許有點單調(diào),甚至有點悲涼,但壯闊,充滿力量。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是上闋的結(jié)句,突出地表現(xiàn)出邊塞的安穩(wěn)和牢固。“千嶂”,是寫山勢,層巒疊嶂,猶如巨大的屏風。“長煙”,是炊煙和暮靄所形成的一片霧氣。在“落日”中,邊地的孤城及時地把城門關(guān)上了!俺恰笔枪碌,但有“千嶂”環(huán)繞,“長煙”籠罩,“落日”照耀,就不顯得那么孤獨無靠。它是堅固的,結(jié)實的,嚴陣以待的。然而,城的堅固與否,更重要的還在于把守它的駐軍。因此,在詞的下闋,作者就把邊防軍人推向畫面中心,集中筆墨表現(xiàn)他們的思想感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句是全詞的核心,是它的靈魂所在。邊塞軍人一邊飲著濁酒,一邊思念著家里的親人和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謂合情,就是這些軍人到了晚間,思家、思鄉(xiāng)之情就愈加濃烈。這符合生活的真實,令人信服。所謂合理,就是正因為他們熱愛家鄉(xiāng),所以他們才更熱愛祖國,他們也就不會像雁那樣“無留意”地飛走,而是堅守在崗位上。不只堅守,他們并不滿足于堅守,他們還盼望著打仗,出擊打勝仗。因為只有這樣,國土才能完整,邊塞才能鞏固,邊防軍人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家鄉(xiāng)。因此,接下來的“燕[yān煙]然未勒歸無計”七個字就有著深刻的含義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愛山!袄铡,刻的意思。據(jù)《后漢書·竇憲傳》記載,公元89年,東漢將軍竇憲打垮匈奴進犯,乘勝追擊,“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還。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勝利的代名詞!把嗳晃蠢諝w無計”,意思就是抗敵的大功還沒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計議了。這個“計”字很重要,它是計議、打算的意思,可見邊防軍人不回家是主動地、自覺的。若是把它理解為計策的“計”,那邊防軍人的不能回家就成為被動的、無奈的了。這樣理解,對邊防軍人的形象,對全詞的意境就都有損害。

  “羌管悠悠霜滿地”,承上啟下,進一層強調(diào)邊防軍人想家思鄉(xiāng)的情緒,并由此而寫出全體將士憂國的'情狀和感慨。

  “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人為何不能成寐?將軍已經(jīng)白發(fā)蒼蒼為何還在服役?年輕的兵士為國守邊為何還要落淚?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憂,是怨,是憤憤不平。他們憂慮國家的安全,抱怨朝廷無人整頓武備,更為當局沒有一個正確的方針政策而憤懣,以致邊防軍人久住“塞下”,將老,卻不能退休家園,兵少,卻不能與妻子團圓。

  從《漁家傲》全詞來看,應(yīng)當說,情調(diào)是悲壯的,感情是強烈的,它是一首古代邊防軍人之歌,以其英雄氣概扣動著歷代千萬讀者的心扉。

  宋仁宗朝,西夏是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的強大敵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兼知延州(陜西延安),在邊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敗,敗多勝少,只能堅守以穩(wěn)定大局。本詞即作于此時。

  上片著重寫景!叭隆倍涫紫赛c明地點,時間和邊地延州與內(nèi)地不同的風光,其次具體地描述風光的不同,西北邊疆氣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大雁此時奮翅南飛,毫無留戀之意!八拿孢吢暋比鋵懷又莅頃r分的景象,邊聲伴著軍中的號角響起,凄惻悲涼。在群山的環(huán)抱中,太陽西沉,長煙蒼茫,城門緊閉,“孤城閉”三字隱隱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靜;邊聲、號角則是伴以聲響的動。動靜結(jié)合,展現(xiàn)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zhàn)地風光圖畫,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特異的風景。

  下片抒情!皾峋埔槐倍,先自抒懷抱,作者為前線三軍統(tǒng)帥,防守邊塞,天長日久,難免起鄉(xiāng)關(guān)之思。想要借一杯濁酒消解鄉(xiāng)愁,路途遙遠,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戰(zhàn)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xiāng)之計就無從談起。而要取勝又談何容易,因此更濃更重的鄉(xiāng)愁就凝聚在心頭,無計可除!扒脊苡朴扑獫M地”,寫夜景,緊承“長煙落日,”到了夜晚,笛聲悠揚,秋霜遍地,更引動了征人的鄉(xiāng)思。全詞結(jié)束在“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二句上,此二句從寫景轉(zhuǎn)入寫情。戍邊將士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本可以戰(zhàn)勝敵人,無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艱苦,又無歸計,人怎么能睡得著呢!曠日持久的守邊白了將軍的頭,使征夫灑下許多思鄉(xiāng)的熱淚。

  把西北邊陲的羌管笳鼓聲帶進詞壇,使詞進一步向社會化靠攏,旁枝獨秀于艷詞之外,本篇即為發(fā)端者之一。語氣沉郁雄渾,風格蒼涼悲壯,上下片之間情景相生,渾然一體。上篇“雁去無留意”移情于物,生動地表現(xiàn)了征人久戍邊關(guān),更無留意的內(nèi)心感受!扒п掷,長煙落日孤城閉”,在描寫邊塞風光的詞篇中,可稱警策。作者愛國主義的英雄氣概充滿了字里行間,氣象開闊,開蘇、辛豪放詞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慶歷三年)間,范仲淹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jù)史載,在他鎮(zhèn)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并招徠諸將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shù)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范仲淹《漁家傲》一詞開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極力渲染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表現(xiàn)了邊塞地區(qū)的蕭條寂寥。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qū)域。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huán)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斗爭!伴L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后,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xiàn)象連綴起來,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zhàn)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上片一個“異”字,統(tǒng)領(lǐng)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里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邊塞,雖然經(jīng)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觸下,卻依然留著相同的印跡。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xiāng)關(guān)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shù)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消不了濃重的鄉(xiāng)愁,造語雄渾有力。鄉(xiāng)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chǎn)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銘》這個典故而來:東漢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記功,由班固執(zhí)筆,頌漢威德,就是所謂“勒石燕然”。勒字此處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xù)!叭瞬幻隆,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于庭。“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傊缕闱椋瑢⒅笔阈匾芎徒杈笆闱橄嘟Y(jié)合,抒發(fā)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xiàn)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nèi)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xiāng)思,兼而有之,構(gòu)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xiāng)卻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復(fù)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jīng)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nèi)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創(chuàng)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jù)史載,在他鎮(zhèn)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并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shù)萬甲兵”。這首詞作于北宋與西夏戰(zhàn)爭對峙時期。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wèi)重任。

  點評

  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zhuǎn)之調(diào)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guān)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可謂大手筆。

  范仲淹守邊時,作《漁家傲》歌數(shù)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zhèn)之勞苦,歐陽修嘗稱為“窮塞主”之詞云云,F(xiàn)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區(qū)域。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zhèn),故稱“塞下”!扒飦怼保c明了季節(jié)!帮L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nèi)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南北季節(jié)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昂怅栄闳o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詞里的“衡陽雁去”也從這個傳說而來!盁o留意”是說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qū)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下邊續(xù)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zhàn)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起謂“邊聲”,總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扒п掷,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huán)境,它處層層山嶺的環(huán)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斗爭!伴L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長煙落日”之后,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xiàn)象連綴起來,展現(xiàn)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zhàn)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xiāng)關(guān)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shù)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xiāng)愁,造語雄渾有力。鄉(xiāng)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chǎn)生。燕然,山名,即杭愛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漢和帝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后漢書。和帝紀》)。詞意是說,戰(zhàn)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xiāng)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然而要取得勝利,更為不易。“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xù)。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發(fā)的是凄切之聲,深夜里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盡皆給人以凄清、悲涼之感。下句:“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于庭!皩④姲装l(fā)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愛國激情,濃重鄉(xiāng)思,兼而有之,構(gòu)成了將軍與征夫復(fù)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情調(diào)蒼涼而悲壯。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xiàn)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對宋王朝重內(nèi)輕外政策的不滿。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相關(guān)文章: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07-28

秋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1-14

漁家傲·秋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原文翻譯及賞析03-16

漁家傲·秋思的原文及賞析11-16

佳人原文翻譯及賞析12-19

漁翁原文翻譯及賞析12-19

詠史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春雨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