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新初二地理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新初二地理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最新初二地理教案1
●指導思想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被稱為新課程教學的三維目標。新課程標準下的地理教學就是要改變地理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的經(jīng)歷與體驗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實現(xiàn)“書本世界和學生生活世界以及心靈世界的有機溝通”,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本節(jié)課就是以學生熟悉的被稱為“萬物之本”的土地為題,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體驗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保護的措施等,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擴展知識,培養(yǎng)能力,形成正確的人地觀,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和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初步理解我國土地資源分布差異的形成原因。
2.從生活、生產實例出發(fā),使學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3.使學生充分認識“土地是立國之本”,培養(yǎng)學生的資源保護意識,樹立合理用地、節(jié)約用地、保護耕地的資源觀。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了解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及基本特點。難點:通過分析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帶來的嚴重后果,對學生進行國土資源的國情國策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資源觀、環(huán)境觀,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搜集有關土地利用的資料圖片
教師: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設計[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人和土地的關系,就好像魚和水的關系一樣,土地撫育著人類,從古至今有多少人贊美土地,歌頌土地。你能舉例來說明嗎?(或者直接利用課本中的小詩導入)
學生:小組交流,組長匯報(詩歌、故事、圖片等)
教師:同學們,我們對土地的贊美真是說不盡、道不完,那么你對土地知道多少呢?
課堂活動一:看用途──了解土地教師:多媒體出示山地林區(qū)、草原牧區(qū)、平原耕作區(qū)、城市建筑區(qū)的景觀圖(無多媒體條件的學校也可直接利用課本插圖)
學生:討論四幅景觀圖中土地自然環(huán)境和條件的差異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區(qū)──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設用地。
教師:我們是根據(jù)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狀況來劃分的,耕地、林地、草地為農業(yè)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yè)用地。
學生:爭做“土地專家”。聯(lián)系已學過的中國地形、氣候的有關知識,評價我國土地資源對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有利和不利條件(小組討論,教師巡回指導,也可加入到一個小組內參與討論)。
教師:我國國土遼闊,土地資源總量豐富,而且土地利用類型齊全。這為我國因地制宜全面發(fā)展農、林、牧、副、漁業(yè)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我國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少,而且各類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盡合理。
教師:多媒體出示圖3.7“部分國家人均耕地的比較”和圖38“我國土地利用類型的構成”
學生:讀圖討論,我國土地資源的構成有何特點?(注意比較各種土地利用類型所占的百分比)
教師總結:我國土地資源的構成特點可概括為“兩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后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突出。
學生:自學“閱讀材料”,進一步了解我國耕地的后備資源狀況,初步樹立土地資源的危機感。
教師:我國各類土地資源,不僅構成比例不合理,而且還分布不均。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土地資源呢?
課堂活動二:找差異──利用土地
教師:指導學生讀圖3.9“我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
學生:讀我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圖,并聯(lián)系中國地形、氣候的有關知識完成課本“活動1”的填表格練習,明確土地資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
耕地:季風區(qū)平原──利用程度高
林地:季風區(qū)山地──利用程度高
草地:非季風區(qū)高原──利用程度低
教師:多媒體出示我國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觀圖,引導學生完成“活動2”,認識我國耕地的南北差異,并能夠初步評價我國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學生:讀圖3.9“我國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圖”3.12“我國北方和南方水土資源的比較”,結合所學的我國地形、氣候的有關知識,明確:
、傥覈狈胶档睾湍戏剿锏姆植即笾乱郧貛X──淮河一線為界,這既是我國一月0℃等溫線經(jīng)過的地方,也是我國800mm年等降水量線經(jīng)過的地方。
、谖覈媳狈降貐^(qū)的水土資源匹配情況說明:在我國土地資源豐富的北方地區(qū),水資源不足又成為制約農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教師:人口眾多是造成我國土地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時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結構又與我國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密切相關,而且人們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國土地資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教師:多媒體出示漫畫:“小鳥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飛來的山峰”。
學生:討論漫畫的含義,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產生的后果?
小鳥的悲哀──濫伐森林──水土流失
小草的哀求──過度放牧──土地荒漠化
飛來的山峰──亂占耕地──耕地減少
教師提問:土地破壞問題該如何解決?
學生:組織辯論賽。主題是土地是否需要保護。
正方:需要。
反方:不需要。
教師:參與辯論,了解各方的觀點依據(jù)。
教師總結:通過辯論得出,土地資源雖然屬于可再生資源,但是只有利用恰當,才能夠供人們永續(xù)使用;如果利用不當,或者遭到人為破壞,就會引起土地資源退化,生產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那么我們該怎么辦?
課堂活動三:定國策──保護土地學生:讀圖3.13,找出課本中的三幅景觀圖反映的土地問題與前三個漫畫反映的土地利用中的問題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學生:利用課前搜集的資料說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問題。教師:土地是立國之本,對于我國這樣的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合理用地、節(jié)約用地、保護耕地尤為重要,但是人們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卻造成了對土地資源的嚴重破壞,加劇了我國土地資源的危機。我國僅以世界7%的耕地養(yǎng)活著世界21%的人口,這既是一種自豪,更是一種壓力。因此,我國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我國的土地基本國策。學生:閱讀課文或利用搜集的材料說明我國已經(jīng)實施的土地保護措施。
頒布法律法規(guī):《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設立“全國土地日”,確定宣傳主題,組織宣傳活動。
學生:角色體驗,小組討論,任選一個角色,從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議,說出理由(增強學生的責任感)。
教師總結:國家立法,公民守法,搞好土地資源的開源與節(jié)流,加強土地資源的建設與保護,是我們每個公民的義務和責任。切記:保護土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
教師:出示中國地形圖,提出要求,請你來當“土地專家”,對我國的土地進行設計開發(fā)(設立最佳創(chuàng)意獎)。
學生:討論探究,設計開發(fā)(鼓勵創(chuàng)新思維)。
教師總結:土地是久遠的過去,更是我們燦爛的未來,美好的明天需要我們大家共同來創(chuàng)造。
調查實踐:今年“全國土地日”的主題是什么?請你設計一個“保護土地”的宣傳活動。
最新初二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我國優(yōu)越的海洋自然條件和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以及非生物資源,認識到開發(fā)海洋資源的巨大潛力和美好前景,并進一步認識到開發(fā)海洋資源的重要意義。
2.使學生充分認識發(fā)展海洋水產業(yè)的有利條件,了解我國主要漁場的分布,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3.使學生了解我國海鹽和海底石油的開發(fā)利用和分布狀況。
4.通過介紹我國豐富的海洋資源,并且強調對海洋資源的保護,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考問題的意識。
教學建議
關于“海洋資源”的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過聯(lián)系舊知識使學生認識到我國海洋資源十分豐富的自然基礎,即我國有四個近海,并且南北跨了三個溫度帶(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然后介紹了我國海洋資源的主要種類,最后還提醒學生我國海洋資源還遠沒有開發(fā)出來,使學生意識到海洋資源對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意義。
第二部分介紹了我國的海洋捕撈和水產養(yǎng)殖。教材在選學材料中介紹了我國之所以在近海發(fā)展?jié)O場的原因,應當說這是大自然給我們的恩賜。緊接著教材又介紹了我國近年來發(fā)展的海水養(yǎng)殖業(yè)。如果說,海洋捕撈是人類純粹地利用自然條件的話,那么海水養(yǎng)殖是人類對海洋資源的間接利用,因為這其中加入了人類在技術、設備、人力和時間等的投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方式,教材專門給了幾幅圖片,掃清了理解的障礙。
第三部分海洋非生物資源的開發(fā),其中著重介紹的是海鹽生產及鹽場的分布。教材介紹了海鹽生產的過去和現(xiàn)在,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利用海洋資源的歷史非常久遠,隨著科技的進步,海鹽開發(fā)的.種類也日益增多。
第四部分提醒學生要注意借鑒人類開發(fā)陸地資源的教訓,在開發(fā)利用的同時還要注意保護海洋,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海洋觀、環(huán)境觀。其中的“想一想”活動為學生設置了兩個不同的情景,讓學生推測將來的結果。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關于“海洋資源”的教法建議
1.在講漁場的時候,要結合初一學過的世界幾大漁場形成的條件,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找出舟山漁場的位置。然后結合魚汛的概念引導學生分析舟山漁場成為全國最大漁場的原因。
2.在講最后一個框題時,要注意結合過度捕撈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的事例,強調開發(fā)海洋資源與保護海洋資源環(huán)境要相統(tǒng)一。在教學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反映海洋污染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引導學生分析海洋污染的污染源,加深學生認識對海洋資源保護的必要性。還可以通過討論,讓學生總結保護海洋資源的措施。
關于“海洋資源”的教學設計示例
[導入]前面我們學習了我國陸地上的各種資源,我們知道,我國的國土遼闊,海陸兼?zhèn),今天再來看看我國海洋里的資源有哪些。
[活動]讀教材中“豐富的海洋資源”自然段,課文中的這幾句話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說明海洋里有豐富的水產資源、石油資源、海洋資源和海洋能源。
[補充]人類賴以生存的陸地空間已不堪重負,地球生物資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給人類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陸地的1000倍,海洋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不被破壞的情況下,每年可以向人類提供30億噸的水產品。所以說,海洋資源的開發(fā)前景非常廣闊。
[承轉]同學們平時吃什么海產品?你們知道它們產自哪里嗎?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國主要的漁場
[活動]讀我國近海主要漁場和海流分布示意圖,找一找我國主要的漁場。并且結合選學內容分析一下我國發(fā)展海洋水產的有利條件。(寬淺的大陸架、陸地江河匯入帶來餌料、暖流和寒流交匯)
[補充]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漁場。
[轉承過渡]除了捕撈外,我國還利用沿海的灘涂發(fā)展大規(guī)模的養(yǎng)殖業(yè)。
[學生讀圖]解釋海產養(yǎng)殖的方法。
[轉折]除了海洋的生物資源之外,還有什么資源?
最新初二地理教案3
教學要求
1.學會搜集并運用地圖與統(tǒng)計資料說明中國河湖的基本概況。
2.通過地圖、圖片及統(tǒng)計資料的分析,能夠解釋黃河各河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夠初步提出長江各河段開發(fā)利用的方向與措施。
3.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xié)調觀念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結構分析
選編本節(jié)內容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1)以黃河的治理和長江的開發(fā)為例,運用相關資料探究河流治理與開發(fā)的方向和方案,以培養(yǎng)綜合應用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樹立人地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觀念。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已學的河湖知識推理判斷、分析綜合、概括歸納黃河與長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維能力。
(3)以圖像系統(tǒng)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關河湖的基礎知識,為遷移應用這些知識,形成能力和價值觀念打下扎實的基礎。
(4)從知識方面分析,既照顧了中國河湖概況的面,又突出了黃河治理和長江開發(fā)的點,做到了點面結合。
(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自然地理要素與人文地理要素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
基于上述的設計思路,本節(jié)呈現(xiàn)了下面的結構特點。第一,外部結構特點為縱向遞進關系──源流概況、影響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第二,內部結構特點為橫向平行關系。
內容點析
1.眾多的河湖
本部分教材是圍繞著河湖的基礎知識、我國不同類型河湖的特點,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對河流水文特征的影響而展開的。
第一,關于河湖的基礎知識,教材采取了以地圖疊加文字說明和主圖疊加附圖的形式,淡化了內外流域的界線,突出了內流河和外流河這一基本概念、內外流域面積的差異及我國的河流主要分布在東南部的外流區(qū)等內容。
第二,教材提供了我國東部主要河流流量年變化統(tǒng)計曲線圖,可分析得出結論:
(1)東部地區(qū)河流的汛期多出現(xiàn)在夏季;
(2)以秦嶺—淮河為界,北方的河流冬季出現(xiàn)結冰現(xiàn)象(松花江冬季的流量為零),枯水期時甚至出現(xiàn)斷流。并結合初二學生的能力水平,教材配以胡楊林和羅布泊的景觀圖片,來說明西北內陸河流的基本特點──因降水稀少,河流水量不豐,蒸發(fā)與滲漏嚴重,出現(xiàn)了許多季節(jié)性河道。
第三,本節(jié)活動式課文的設計力圖達到以下目的。
(1)鞏固內流區(qū)與外流區(qū)的圖像知識,通過中國政區(qū)圖的閱讀,為學習黃河的治理和長江的開發(fā)奠定了基礎。
(2)通過統(tǒng)計圖表的分析及學過的地形知識,了解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決定了大江東去的趨勢。
(3)通過統(tǒng)計圖表的分析及學過的氣候知識,了解我國從北到南雨季的長短決定了河流汛期長短的規(guī)律。
(4)通過對圖2.29中黃河花園口站與西江梧州站的流量年內變化的比較,了解不同河流的汛期長短對灌溉、航運、發(fā)電量及洪澇災害的影響。
第四,教材還穿插了京杭運河的閱讀材料,目的是介紹它溝通五大水系、航運價值以及服務于南水北調工程的巨大功能。
本部分教材的地理思維能力培養(yǎng),著重體現(xiàn)在對地圖及圖表信息的認定、提取、加工及分析的過程之中。
2.黃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主要圍繞著對黃河的整體評價、黃河各河段的環(huán)境問題及治理方案的研討而展開的。
第一,雖然本部分教材的重點是在黃河的環(huán)境問題與治理上,但從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念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教育功能考慮,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從正反兩個方面入手,介紹了黃河為中華民族發(fā)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及其帶來的災難,極具震撼力,這在教材的分析中不容忽視。主要表現(xiàn)在:
(1)上游豐富的水能資源及其開發(fā)──龍羊峽圖;
(2)黃河水資源的灌溉作用──寧夏平原圖;
(3)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的黃河起源地──黃河源頭圖;
(4)流域內所蘊藏的旅游資源──壺口瀑布圖。上述內容的呈現(xiàn)又是建立在知識(上、中、下游的劃分和水資源利用類型)、能力(獲取圖例信息)和價值觀念有機融合的基礎之上的。
教材的另一個亮點是對黃河上、中、下游劃分的呈現(xiàn)方式。教材沒有直接在正文里描述,而是在地圖上以設問的形式提出,為下面的教材展開留下了一個伏筆。其目的是暗示教材不過分強化地理界線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這一基礎知識將在后面黃河中下游的環(huán)境問題及治理部分得到鞏固練習,這樣就使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由死記硬背的機械識記層面,上升到在應用過程中鞏固提高的應用能力層面。
第二,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問題及其產生的環(huán)境問題(包括對下游的影響),是本部分教材的重點內容。關于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問題,教材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
(1)讀圖2.23“黃河干流泥沙沿途變化”圖可知,由河口至孟津的中游河段,年平均含沙量與年平均輸沙量都比上下游河段大,并由此引出成因的思考。
(2)關于成因,教材簡明地介紹了中游干支流流經(jīng)黃土高原地區(qū),流域面積較大;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本區(qū)植被破壞嚴重;夏季多暴雨等因素。
(3)為了給師生留有足夠的思維空間,教材沒有就地形、氣候及植被等影響因素進行詳盡地分析,目的是讓學生遷移已有知識與能力,自主展開學習過程。
有關下游產生的環(huán)境問題,教材通過敘述性課文與活動性課文結合,以及因果推理遞進的方式加以體現(xiàn),并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1)平原區(qū)的.地形對河道寬度、河道坡度、河流流速的影響。
(2)受地形影響,泥沙在下游沉積并逐步抬高河床,形成“地上河”。
(3)河床不斷升高,人們被迫筑堤束水。
(4)暴雨來臨,隨時隨地都有決口的危險。
(5)歷史上的黃河水患災害。
(6)由圖2.34中黃河下游狹窄的匯水面積、沒有支流匯入等信息,也可推斷“地上河”的形態(tài)與隱患。此外,基于復習鞏固和內容拓展的考慮,教材還提供了圖2.35,全面地展示了黃河整個流域的環(huán)境問題──上游的荒漠化與凌汛問題;中游的水土流失問題;下游的“地上河”隱患與凌汛問題。
第三,關于黃河各河段環(huán)境問題的治理,教材首先提出了形成原因的劃分──自然原因與人為原因;其次以黃河斷流為例,提出了治理方案。并以此誘發(fā)學生探討治理黃河流域其他環(huán)境問題的動機,并嘗試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本部分教材的能力培養(yǎng)重在獲取圖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維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
3.長江的開發(fā)
本部分教材主要是圍繞長江的源流概況、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及洪澇災害的治理等問題來展開的。第一,教材結合圖2.36介紹了長江的發(fā)源地、注入的海洋、流域面積、長度、水量等情況;點明了“水能寶庫”“黃金水道”的作用;結合圖2.37 “長江干流地形剖面”,讓學生理解性地記憶長江上、中、下游的劃分。
第二,關于長江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教材詳盡地提供了長江流域水系圖、干流地形剖面圖、長江航運圖及圖2.39等項信息,為學生推理分析長江的水能資源優(yōu)勢、現(xiàn)實和潛在的航運價值及當前航運中存在的問題創(chuàng)設了情景,以展示開發(fā)長江水能潛力、克服航運阻力的信心和思維過程。其中,教材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開放性地介紹了荊江裁彎取直的工程原理及意義,通過閱讀圖中廢棄河道信息,加強學生理解該工程對改善長江中游航運效益的意義,以及提高地理推理分析能力的水準;通過分析影響長江通航的障礙因素、設計解決方案,樹立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
第三,在介紹長江開發(fā)的同時,教材在活動式教材中利用較多的篇幅,提出了長江洪澇災害的問題。其目的是使學生逐步樹立興利除弊的環(huán)境意識──防治洪澇災害就是為了更好地利用長江的水資源,挖掘其航運價值與水能潛力。從以上分析可知,本段內容的選取對學生擴展有關長江洪澇災害的知識、提高成因分析能力,以及樹立防災減災、變害為利、人地協(xié)調等價值觀念意義重大。
教材呈現(xiàn)長江洪澇災害內容的方式包括兩個方面。
(1)在閱讀材料中,介紹了因為人與水爭地的矛盾,筑堤圈地,使湖泊失去了調蓄江湖水資源的能力,導致歷史上長江洪澇災害頻繁發(fā)生。
(2)以思考練習的方式介紹了近年來長江流域洪澇災害發(fā)生的頻度不斷加大,讓學生從降雨、植被、湖泊及人為等因素入手分析,歸納洪澇災害的成因。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jié)安排2~3課時。
【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可運用下列方式:教師出示掛圖“中國水系”或自行繪制的投影片“青藏地區(qū)河流和湖泊分布圖”“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河流和湖泊分布圖”,提出問題:看到地圖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
這樣導入新課,直接進入主題,增強學生對我國河流、湖泊分布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對我國河流、湖泊眾多這一特點一目了然。
【眾多的河湖】
學習內、外流河的概念時,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圖2.28“我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圖”,找出長江、黃河、塔里木河,提出一系列問題:這幾條河流最終流向何處?有哪些河流與長江、黃河一樣最終流入海洋?它們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哪些地區(qū)?有哪些河流與塔里木河相類似,不能注入海洋?它們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哪些地區(qū)?運用地圖觀察實例,概括總結內、外流河及內、外流區(qū)的概念,這樣比較適合初中學生掌握地理概念。在此基礎上,運用同樣的教學方法,結合書中圖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學習內、外流湖的概念,了解內、外流區(qū)的分布及面積的差異等知識并完成活動題1。
對于河流水文特征的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我國東部主要河流流量年變化曲線圖,提出以下思考問題:四條河流分別分布在我國的什么地區(qū)?四條河流什么季節(jié)流量最大,什么季節(jié)流量最小,為什么?黃河、松花江為什么在冬季出現(xiàn)枯水期甚至斷流?學生通過讀圖、思考及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了解我國外流區(qū)河流水文特征的共性,通過完成活動題3使學生了解不同地區(qū)水文特征的差異性,以及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
為什么不同地區(qū)河流水文特征有明顯差異?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完成活動題2加以了解。解答此題時,教師應提醒學生閱讀中國政區(qū)圖、中國地形圖和中國氣候類型分布圖,在圖中找出這些河流,說明流經(jīng)的省區(qū)、地形區(qū)及氣候區(qū)。在此基礎上,了解地形、氣候對河流的影響,找出其內在的聯(lián)系。當學生明確了地形、氣候與河流之間的關系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塔里木河和羅布泊的圖,討論我國西北內陸地區(qū)河流的水文特征,并與東部外流區(qū)河流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差異性。
【黃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的教學,建議教師從正反兩個方面入手,使學生對黃河的認識能夠較為客觀。這部分教材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認識問題,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念的最好實例。首先從正面入手,引導學生閱讀黃河流域水系圖及景觀圖片,明確黃河上、中、下游的劃分,對應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觀圖片,了解黃河流域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第二步,結合活動題1,使學生了解黃河的憂患主要體現(xiàn)在哪幾個方面?不同河段產生的環(huán)境問題各是什么?在學生對黃河不同河段的問題有初步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導學生通過讀圖,分析產生環(huán)境問題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分別是什么?
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嚴重、泥沙含量大的特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黃河干流泥沙沿途變化圖,通過閱讀圖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使學生對黃河中游地區(qū)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個感性認識。分析成因時,教師應提醒學生閱讀中國地形圖、相關的氣候類型圖、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及教材中提供的黃土高原地區(qū)地表景觀圖,盡可能為學生提供一些反映黃土高原地區(qū)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狀況的錄像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通過分析,明確造成黃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為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是什么。由中游地區(qū)的泥沙含量大,聯(lián)系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變化,結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圖、歷史上黃河下游泛濫范圍圖,說明中游地區(qū)的環(huán)境問題對下游地區(qū)產生什么影響?造成的隱患是什么?
對于上游地區(qū)的荒漠化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這個地區(qū)的氣候類型分布圖及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可以收集一些上游地區(qū)植被破壞的錄像帶或景觀圖片、幻燈片等,依次說明這里荒漠化嚴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
解釋凌汛的成因,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fā)生凌汛的河段,其河流流向與不產生凌汛的河段河流流向有什么不同?由此說明引起凌汛發(fā)生的自然因素是什么?通過分析應使學生明確產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第三步,在學生了解黃河不同河段的憂患后,指導學生閱讀關于“根治黃河”的閱讀材料,完成活動題2,通過閱讀和解題,使學生明確針對不同問題應該采取不同措施,鼓勵學生充分開展發(fā)散思維,為解決黃河的問題獻計獻策。
【長江的開發(fā)】
了解長江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首先應該了解長江的源流概況。因此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長江流域水系圖及景觀圖片,以及中國政區(qū)圖、地形圖、氣候圖,明確長江的發(fā)源地,上、中、下游的劃分,以及流經(jīng)的省區(qū)、地形區(qū)及主要氣候區(qū),在此基礎上,分析長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資源比較豐富,哪些河段有利于航行。在分析水能資源豐富的河段時,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長江干流剖面圖以幫助學生理解,同時可以指導學生觀察長江流域水系圖,分析水電站的分布與地形地勢之間的關系。
了解長江水運狀況,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長江航運圖,說明哪些河段航運能力比較強,結合地形地勢、氣候、河道等因素,分析航運能力強的原因。結合荊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圖,說明哪些河段航運受到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么。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2,討論解答此題時,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給與學生討論的時間,特別應該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設想。
分析長江洪澇災害頻發(fā)的原因,可以從閱讀材料、洞庭湖面積和容積變化示意圖入手,通過學生閱讀“平垸行洪導長江”的資料和示意圖,使學生了解導致洪澇災害出現(xiàn)的原因之一就是圍湖造田,減弱了湖泊對河流水量的調蓄能力。對于發(fā)生洪澇災害的其他原因,可以通過討論、解答活動題2加以了解。在解答此題時,應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氣候特征對洪澇的影響,上、中游地區(qū)植被的破壞為什么容易形成洪澇災害,長江水系干支流的分布特點對洪澇災害出現(xiàn)的影響等,通過分析,應使學生對于河流發(fā)生洪澇災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并能夠初步明確其中的因果關系!伴L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較”的資料,應該指導學生認真閱讀,使學生對于洪澇災害造成經(jīng)濟損失及人員傷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增強學生的人地協(xié)調發(fā)展觀念和意識。
【最新初二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最新地理教案12-15
初二國土地理教案05-03
初二地理教案11-13
初二地理教案15篇01-13
初二地理教案設計05-03
初二地理中國的海洋教案05-03
初二地理氣溫的變化教案05-03
初二地理教案:中國的疆域05-04
初二地理中國的民族教案05-05
初二地理教案(通用8篇)01-07